(□ 周莹 张开虎 刘青 夏兴俭 王国强 贺成东 杨轩)开局就要起跑,快一个身位,就能抢得一分先机。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的春天,全市各地纷纷在“新春第一会”上确定区域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
工业集中区、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处处可见加速奔跑的“抢春”景象。
招商引资新热潮、项目建设新动态、营商环境新举措,处处可感势头强劲的“上新”脉动。
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春第一会”上,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上下拿出眺望“最高峰”的眼界、勇闯“无人区”的锐气、战胜“不可能”的韧劲,擂动奋进鼓、吹响冲锋号,奋力夺取招商引资大会战的全面胜利。
如何取得这场全面胜利,号令之下,新春开工第一周,全市各县区、功能板块不断发出“上新”的消息。
加速跑 激活源头活水
根据木桶效应理论,区域的发展必须优先将最短板补齐。“两灌”因为历史包袱较重,发展的压力可想而知。但这个春天,“两灌”也在不断“上新”、加速奔跑。
节后上班第一天,市委市政府将全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主会场选在县域经济相对薄弱的灌云县。
经过几年的整治,如今的灌云临港产业区已经变了样——
投资58.3亿元的市碱厂搬迁改造项目已经在这里动工;投资158亿元的盛虹芳纶项目已经在这里落户;投资168亿元的嘉澳生物航煤及环保增塑剂项目已经在这里入驻开工,并有总投资超100亿元的树脂新材料、超2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超300亿元的生物基乙烯新材料等一批百亿级战略产业项目在手在谈。
在这里,看到的、触摸到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
特别是当天,“两灌”重大项目签约的消息,描绘出一幅幅争春奋跑的画卷。
1月28日上午,灌云县政府与嘉澳新能源有限公司举行生物质化工新材料项目战略投资意向书签约仪式。该项目总投资138.2亿元,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230亿元,上缴税收36.1亿元,新增就业1000人。
当天下午,灌南县和立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举行生物制剂和新能源电解质项目签约仪式。项目总投资107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9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400个。
这两个项目签约,让我们看到历经化工危机的“两灌”正在浴火重生。
腾笼换鸟后的“两灌”如何发展?两县的“新春第一会”上,不约而同地选择抓招商引资。
在全县冲刺首季“开门红”暨招商大突破营商环境大优化推进大会上,灌云县委书记苏锋发出发展强音:“目前,我们正在与嘉澳深化合作,委托省发改委产业研究院编制和启动实施基于生物航煤和生物基乙烯的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位置有影响的‘零碳’新材料示范产业园,以推动临港乃至全县跨代迭代升级。相信在未来3至5年,灌云不仅将全面崛起跨越,而且必将是一个更有看头的不一样新灌云。”
灌南县委书记任瑜则在全县“新春第一会”上为今年的招商引资工作确立了“责任清单”:“在招商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情况下,很多优质项目是争来的、抢来的,更是拼来的。各单位的各驻点小组,每月在外开展活动不低于20天;各镇、各园区主要领导亲自拜访接待重点客商,每月外出招商不低于2次;县招商办要按月通报各镇、园区招商引资工作成果,定期通报各单位外出招商工作开展情况。”
“新春第一会”的选择、定调的背后,是“两灌”各级干部等不及的紧迫感、责任感,更是主动为全市经济发展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
“面对标兵已远的现实,‘两灌’的选择是最切合实际的发展之举。”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卢山坦言,发展不充分是我市当前的主要矛盾,每一个县区、功能板块都必须锚定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不断把创新之势、改革之势、开放之势转化为制度优势、发展胜势,才能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抓项目 夯实发展基础
招商是地方发展的活水,重大项目建设则关系着可见的增长点。今年,多个县区将项目建设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是有成功经验可循的。以东海为例,2022年,东海86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72个项目竣工投产,实现了全市县区GDP增速第一,靠的就是项目。
在东海县“新春第一会”上,副市长、东海县委书记宋波回答了东海出路之问:“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东海新实践的过程中,项目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东海的出路就是全力以赴上项目、扩增量、稳存量,从根本上解决经济总量不足、增速不快的问题,全力壮大经济底盘。”
不仅在东海,站在全市层面也一样——项目的发展决定了发展速度,决定了追赶的勇气,决定了发展的动力。
徐圩新区就是典型的代表。2009年4月,徐圩新区从一片不毛之地用市财政的3000万元起步,逐步成为港城经济增长极。2022年,徐圩新区“四上”企业总的应税销售收入超过了千亿元。
目前,位于徐圩新区的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已经形成了三大石化产业集群。石化产业基地在短短的几年里,奋力突破环境容量、综合能耗等要素指标制约,抢抓机遇完成了盛虹石化、卫星化学、中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三大产业集群布局,计划总投资规模超3400亿元,现已完成投资约2100亿元,并围绕三大石化产业集群延伸了若干高端产业链条,现已建成投产企业生产能力达到2000亿元,在全国化工园区中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已成为连云港“后发先至”的主要支撑。
项目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各地纷纷吹响“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的冲锋号。
市开发区自加压力,健全领导挂钩、项目专班推进机制,加强各类要素保障,确保1季度45个新建项目全部开工,32个续建项目全部达序时。
赣榆区继续开展“挑大梁、争红旗”竞赛活动,对重点产业项目,实行区领导挂钩推进制度,所有项目都要按照“一个项目、一套方案、一个专班、一抓到底”的要求,定期召开项目建设和企业运营难题会办会,加快推进前期手续办理,及时有效化解难题,努力实现签约即开办、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生产即运营。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主引擎”,拼项目就是拼经济,就是抓发展。
在“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重大责任面前,各县区需要拿出抓项目的真本领,尽快实现更多的项目实物量,提高项目企业转化率、生产转化率。
一些地方常见桩基林立,却不见工厂开工;一些地方是只见围墙,不见厂房。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进一步规范项目督查机制,必要的时候需要一些干部红红脸、出出汗,让“蜗牛式”干部跑起来,让“躺平式”干部无处藏身。
至今,在赣榆区的江苏新海石化有限公司里还流传着“大半个政府搬到项目建设一线”的故事。当年,为了推进新海石化落地,赣榆项目服务一线部门驻扎在项目现场,帮助企业现场协调各种问题、办理各种手续,连卫生、教育等这些关系员工生活的部门都派人驻扎在一线,让企业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的赣榆项目服务标准。
在营商环境日渐优化的今天,我们希望这样的赣榆项目服务标准成为连云港标准,进一步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
强服务 营商环境更优
在今年各县区的“新春第一会”上,营商环境继续成为高频词。多个县区更是将营商环境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共同归集成关键词。
赣榆区委书记吕洁强调,务实优化营商环境,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常态开展作风评议,推动营商环境从以“便利化”为重点的1.0版向以“解难题”为重点的2.0版升级。
灌云则在“新春第一会”上开出了服务时间表,把开办企业办结时限缩短至4个小时;一般性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30个工作日内办结;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实行“一窗受理”,大力推广“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全面推行“电水气讯”联合报装。
徐圩新区今年将重点聚焦创新转型,精心打造高质量发展示范标杆。启动建设盛虹全球先进材料研究院、花安堂生物合成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国家级重大产业创新平台。规模化推广全球首套化工废气近零排放示范工程和氮氧化物减排相关技术,向全球发起“环境治理创新挑战赛”,实现石化基地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规模减排,为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腾出较大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推进正式投产企业基本建成“五星工厂”,企业一级标准化创建达标率达全国领先水平。建成石化产业基地一体化管理平台,不断优化、迭代智慧园区建设。
与此同时,园区经济在“人”的基础诉求上下功夫,以服务的暖心换企业的舒心。
市开发区提出推动市一院开发区院区,苍梧小学、新海实验中学开发区校区加快投用,昌圩湖九年一贯制学校、自贸区河滨文化体育公园等启动建设。
徐圩新区提出完善新区人民医院、康养中心等公共配套水平,规划建设园区产业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确保在今年2月底投用南京路商业街,年内建成投用一座公共图书馆,布局建设室外足球场、运动健身场馆。完善公共交通网络,让拼车、网约车成为新区便利出行新风尚。加快与社会高水平教育学校合作办学,全方位提升中小学义务阶段教育水平,为产业职工子女就地入学提供可靠保障。
结语
重任在肩,唯有实干。
号令枪已响,迎春加速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一马当先”成就“万马奔腾”。
在推动发展提速的关键时刻,各级干部要树立责任担当意识,让抢时间、抓进度、提效率成为经济发展一线干部的共识,让高效协作、攻坚克难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开好局、起好步,为加快实现“后发先至”不懈奋斗。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