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人物志|大书法家的春节朋友圈记事


记者 张晨晨“书乃心画,书如其人。”在刚刚结束展出的“翰墨传家”———陈凤桐陈迅陈翰婴祖孙三代书法作品展现场,陈凤桐如是说。


在连云港,很多人都知道陈氏一家三代人都是书法家———陈凤桐的行书隶书,他儿子陈迅的行书草书,他孙子陈翰婴的楷书篆书,可谓各有千秋,造诣颇深。因而,书法渗透在这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一点从85岁的老艺术家陈凤桐的朋友圈就可窥一斑,整个春节他的朋友圈主题全是书法。一条一条的微信朋友圈记事中充盈着“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的执着追求,也埋藏着“勤勉做人、认真做事”的盛世家风,更彰显着“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文化使命。


书法立身把“人”字写正、写美


中国书法艺术是和谐文化,讲求和而不同。


大半个世纪以来,陈凤桐每日临帖不辍,对书法经典的敬重和吸纳,使他的创作迈向气象天成、独具魅力的境界;同时也把质朴、宽厚与人性温度内置在书法艺术中,亲授给儿子、孙子,遂在宣纸上呈现出独到的笔墨个性。用著名诗人周庆荣的话说,“三陈”以书法立身,一撇一捺,把“人”字写正、写美。


  在祖孙三代书法展展出期间,陈凤桐的朋友圈写着:趁举办祖孙三代书法展,配合出版一本《翰墨传家———陈凤桐 陈迅 陈翰婴祖孙三代书法作品选》。


  “这本书啊,精选了我们祖孙三代作品100多件,我要送你一本。”陈凤桐一边说一边从沙发旁堆叠的书目中,抽出一本册子递给我,封面红底金字,由中国书协、江苏书协孙晓云主席题字。这册子正是他朋友圈展示的祖孙三代书法作品选。


  这些年甭管熟悉不熟悉,所有人都觉得,老陈家的书法和家风传承是陈凤桐带的头,也是他做的榜样。在陈凤桐心里却并非如此,“我的父亲胸有点墨,爱好书法。他跟我说过一句话:‘书法是读书人的门面’。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兔年春节,坐在老艺术家飘着墨香的书房里,听他讲过去、讲书法、讲人生,这年便也过得颇具文墨了。



家风赓续翰墨书香承祖脉


  1月23日,陈凤桐的朋友圈是这样的:正月初二,石龙游子居家庭笔会在进行,各自选一句含“兔(同音)”字的吉语,组合成篇。今年,两个重孙女也跃跃欲试,随意涂抹,令人捧腹。即成“初二笔会感怀”一首:笔会坚持卅一年,同堂四代乐陶然。家风赓续弘传统,但愿子孙守砚田。


     “每年笔会,我都会用相机拍下来,汇成我家庭档案的一部分。”大年初二,为了见识书法世家的家庭笔会,一大早我就借着拜年的机会叨扰陈凤桐老先生。


老先生端坐在电脑前,给我展示往届家庭笔会的照片,“你看,你看,翰婴那时还要他爸握着小手写字,现在自己都成书法老师啦……”正看得起劲,他的老伴经绍美过来提醒,孩子们10点左右就全部到齐!老先生赶紧起身回到书房,将一张四尺红洒金宣纸平整摊开,等待新一年的“家庭笔会”。


老陈家的春节书法笔会从1993年就开始了,今年已经是第31届。这些年过来,随着老陈家添丁进口,家庭笔会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今年的笔会,除儿子陈迅、孙子陈翰婴之外,女儿陈娟、女婿刘钧、外孙刘翰辰等,都自觉加入其中。如今,两个重孙女也“参与”进来。虽只是铺几张宣纸,让她们随意涂鸦,陈凤桐却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看到的更多是孙辈的影子。


在陈凤桐的记忆中,儿子陈迅是在他鞭策下学习的书法,“写不好就要挨打”。而孙子陈翰婴才是自主学习书法的。


“我的启蒙教育就是爷爷反复教我的‘幼不学,老何为’,以及父亲贴在墙上的《平复帖》与《出师颂》。”陈翰婴接着爷爷的话往下说,“我从同济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做景观设计,从没想过重新拿起毛笔。”


青春年少时,陈翰婴从不认为爷爷和爸爸都是书法家,自己就要成为书法家。然而时光与传承总会悄悄改变一个人。


“沪漂那段时间,每年春节的‘家庭笔会’,我总要突击练习,勉强完成。后来,看着自己稚拙笔迹,不免有种自留地被荒废的遗憾,逐渐也对‘幼不学,老何为’这句话有了新体悟。”陈翰婴回忆道。


再后来,兜兜转转,陈翰婴回头考了南京大学的书法研究生,如今在师专当起了书法教师。此后的每一年笔会,他的书法总在进步。


陈凤桐说,之所以坚持每年开展笔会,并不是要家里所有人都成为书法家,只是希望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将这份书香一直传承下去。在今年的笔会上,他就发起倡议:从今年开始,孙子和外孙一家,两个小家庭可各自组织家庭笔会,分别坚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代代承续家风,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尽绵薄之力。



文化传承精勤奋发心怀家国


“看陈凤桐祖孙三人的书法作品,风格各异,又殊途同归,既饱蘸丰厚的艺术高度,又透出浓郁的家国气韵。”这是海州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立新对老陈家祖孙三代书法作品的评价。


有感于陈凤桐对书法楹联文化的贡献,在今年的市两会上,作为市人大代表的他,提交了一份关于“中华楹联园建设”的提案。


“几十年来,陈老都致力于推进楹联文化建设,我感喟于他对港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遂献绵薄之力。”陈立新说。书法与楹联素来不分家,陈凤桐对楹联的贡献可以追溯到1980年。


那时,在陈凤桐的积极推动下,我市曾向全国名人、名家征集到1200余份楹联墨迹,轰动了全国。素以“石龙游子”自称的陈凤桐,虽祖籍不是连云港,可他至今85年的人生中,有60多年都活跃在港城的文化圈。


在港城走过的这60多年里,他积攒了许多记忆和物件,多年来,他常常整理这些物件,回顾过往那些与书法、文化相依相伴的日子。


正月初七,他又开始整理老物件,他的朋友圈写着:春节假期结束了。忽想起整理编印一下50年前写的“学习书法四字歌”,想起当年曾把初稿寄往扬州师范学院孙龙父教授批阅,他热情回信褒奖。不胜感谢。物是人非,深切怀念这位书界前贤的虚怀大度。


  当时的江苏“书坛四老”之一孙龙父教授回信写道:“承惠手书并‘学习书法四字歌’,具见精勤奋发。对书法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作出贡献,甚佩!甚佩!龙父(1972)四月廿日”。


  当时33岁的陈凤桐,正处于历史和人生的特殊时期,这段“心得”成了他人生的某种注脚。


  此后经年,陈凤桐除了把自己修成了大书法家,还在连云港参与创建中华楹联协会、江苏省楹联学会;编辑出版了我市首部《连云港市古今楹联选》;倡议并创办全国首家小区报纸《苍梧人家》;挥毫书写印行四千字的《中华字经书法》……


  因为这些贡献,陈凤桐被称为“连云港的文化名片”。如果说春节的家庭笔会是他为自家构建的家风传承之路,那么这60多年他所做的这些公共事业就是为城市的文化传承的打造的一份优质样本……

△苍梧晚报2023年2月6日3版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