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大量的人员流动给农村疫情防控带来新的挑战。笔者昨日从市卫健委获悉,为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我市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多措并举,全力筑牢农村地区新冠病毒感染防控屏障。
村卫生室看病用药有保障
做好农村疫情防控,医疗资源和药品保障尤为关键。笔者走进灌南县堆沟港镇刘集村卫生室,村民看病、拿药井然有序,卫生室常规药品储备充足。正在药房取药的村民王华兵高兴地说:“现在在家门口,绝大部分常用药都能买到,不用在外地的孩子们操心。”
“在多方支持、通力协作下,我们卫生院也已提前准备好了布洛芬混悬液以及足量的抗生素、抗病毒药品等,以应对春节期间医院门诊就诊需求。”灌云县杨集卫生院负责人说。
市卫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为保障村民用药,市里已经统一为全市村卫生室免费配送了500余万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四类”药品、输液针剂基本可以满足一个月左右用量。与此同时,各县区也在加强统筹调度,对少数药品库存紧张的村卫生室及时由乡镇卫生院调拨配送,确保药品进销动态平衡。
在位于锦屏镇卫生院的氧疗专区, 57岁的李素珍做了血氧检测后进行氧疗,医护人员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氧疗知识介绍。“对于我这样的老人来说,家门口的卫生院是很方便的,省得去大医院奔波。”李素珍说。
为满足村民健康监测需求,保健康、治重症,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配备血氧仪13563个,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于20个,每个村卫生室不少于2个。同时,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5个以上氧气瓶,其中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配备10个,每个村卫生室配备2个氧气瓶(袋),有的还配备了制氧机,较好满足基层群众吸氧需求。
分级诊疗服务上下联动
82岁的谭奶奶此前因咳嗽、发热等症状在赣榆区青口中心卫生院治疗,可是治疗效果不佳,去年12月26日,经赣榆区人民医院医共体转诊系统转入该院住院治疗。在经抗病毒、消炎等一系列治疗后,谭奶奶病情好转,顺利出院。
首诊在基层医疗机构,有需要转诊到大医院,病情稳定后回基层医疗机构康复,这是分级诊疗的应有之义。
笔者从市卫健委获悉,为方便发热患者家门口就诊取药,筑起家门口的“战疫堡垒”,全市11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设发热诊室,同时进一步畅通双向转诊机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便利的医疗服务。
“对,我们这里今天空出3张床位,好的好的。”上午9点,东海县青湖中心卫生院工作人员在接到县人民医院转诊问询电话后,立刻安排接收病人事宜。“本地患者通过上级医院医疗救治后,如果是轻症、康复期治疗的话,会向我们这里转诊。”该工作人员介绍,依托医共体上级专家的团队资源,上级专家会定期对乡镇医务人员进行线上培训和会诊指导,也会定期回访。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机构救治能力,我市还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卫生员的培训,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训11639人,覆盖1852个基层机构。同时,统一编印基层诊疗和健康服务口袋书2万册,全部下发基层机构,实现基层卫生人员人手一册。组织4151名基层医务人员学习俯卧位通气知识,基本实现全覆盖。
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不掉线”
日前,工作人员来到灌南县87岁独居老人刘玉环家里,对老人进行定期走访。“最近身体怎么样?”“挺好的。”“药要按时吃。”工作人员耐心细致地介绍药品的作用和用量,对老人日常身体健康情况进行监测,帮助做好个人防护。
连日来,我市各县区持续开展重点人群个案核查,对患基础病、疫苗接种情况持续核实更新,截至目前,共摸排65岁以上老年人63.68万人,其中登记红、黄、绿人员分别为4.47万、13.94万、45.27万人。
“红黄绿三个类别的人群中,红色和黄色就是风险相对较高的老年人,会进行专案管理。”市卫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根据不同风险程度按照一般人群、次重点、重点人群分类管理,红色标注的重点人群进行每周不少于3次联系服务,黄色标注的次重点人群进行每周不少于2次联系服务。对一些居家治疗的特殊人群感染者,也会根据需要提供药物、访视等关心关爱服务。
灌云县圩丰镇海堤村村民毛老太太今年81岁,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病,年初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转阴之后,经常出现呼吸急促、憋气等症状。了解到毛老太太情况后,该镇疫情防控志愿者、乡村医生孙步浩第一时间上门宣传讲解“俯卧位通气”知识,并指导家属给老人正确实施“俯卧位通气”。
据悉,高龄老人感染后,采用俯卧位通气是缓解症状的有效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健康科普,我市累计向15.81万名老年人推送“俯卧位通气”学习视频资料,对8.39万名老年人进行了指导。( 肖婷婷 朱 恒 吕 菲 殷开军 刘庆权 印步军)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