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加快承接国家战略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对话我市出席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二)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自觉把江苏现代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来审视和谋划,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

只有主动承接服务国家战略,才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展现更大作为。

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承担好支点城市责任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哈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等载体建设,支持徐州与连云港联合建设“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标杆示范项目,完善中欧班列沿线国际交流合作机制。

港口是港城承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2022年,我市累计开行国际班列728列,增幅接近18%,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成数字化调度中心,完成进出场量22.1万标箱,增幅10.7%;哈国霍尔果斯无水港新增2条窄轨铁路,完成过境换装量26.6万标箱,增幅3.7%。

省人大代表、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连云港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龙表示,2023年,连云港港将聚力推高省市支持融入长三角发展、做足陇海线文章、打造标杆和示范的“热岛效应”,提速建设国际枢纽海港。围绕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充分发挥“沟通东西+海陆转换”的优势作用,持续深化东中西区域合作、港航路物流协同,在业务融合、市场结合、资源聚合中增强港口辐射带动作用。做强东向出海通道,加强与中远海运等班轮公司合作,新辟集装箱航线12条,重点打造日韩精品航线、开发欧美远洋干线。壮大自有班轮公司实力,增加中韩轮渡运营船舶、加密至韩国的航线密度,推动郁州海运做大内贸航线规模、培育近洋航线业务。

扩大与上港集团合作成效,快速发挥互连公司平台作用,狠抓“天天班”开行和“陆改水”营销,打响“连申快航”品牌;联合开辟近洋航线,近期已计划新增2条;加快共建空箱调配中心,推进集装箱一体化运营。做优陆海联运通道,密切与铁路合作关系,推动铁路箱内外贸下水,提高“一单到底”模式业务量,发展铁海快线产品,确保海铁联运量增至85万标箱。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挥苏鲁豫皖内河港际联盟作用,争取开行内河“BRT专线”,完成海河联运量1900万吨、集装箱量达到4万标箱。加大国际班列图定线路、运力计划等争取力度,优化连云港至中亚五国、中蒙、中吉乌、中土(跨里海)等班列线路,新增经由霍尔果斯至中亚的图定线路,铺划经由二连浩特至蒙古的图定线路,促进长三角、粤港澳和日韩、东盟等区域货源集聚,做大回程班列、特色专列的运量规模,巩固中亚主通道地位,扩大欧洲覆盖范围,促进国际班列稳定增量。

对标高标准经贸协议规则

化解“走出去”路上风险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标高标准经贸协议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主动对标全球市场化法治化规则是我们走向世界必须要补齐的开放之课。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营造,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国际贸易规则,努力化解“走出去”路上的风险。

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江苏瀛之志律师事务所主任曹立志表示,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不断完善中欧班列沿线国际交流合作机制,都需要弘扬法治精神,恪守法治原则,加强法治合作。近年来,他广泛搜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投资、金融、税收等法律制度信息,围绕不同法律传统、法律制度框架下的风险防范和国际纠纷解决机制开展研究,思考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路径、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一带一路”建设法律服务理论体系。推动江苏企业“走出去”,确保法律服务“跟上去”,以法律研究为支撑,积极防范投资与贸易的法律风险,促进江苏省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提升江苏企业和政府的国际化水平。

做足产业文章

服务国家战略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新一轮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更好激发陆地活力、海洋潜力。

盛虹是连云港承接沿海发展战略的重要项目。2022年,盛虹炼化一体化、斯尔邦二期、虹洋热电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盛虹化工新材料、虹港石化三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同步推进。

省人大代表、江苏盛虹石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委员白玮认为,面对沿海发展机遇,我们要打造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所谓世界一流企业就是要生产要素调控上一流,对行业推动力和影响力上一流,效率和效益上一流。随着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盛虹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全流程贯通,成功实现全面投产,盛虹石化已经成为具备世界规模级的企业。下一步,我们会对照标准,找差距,定措施,早跨越。在发展规划上,以减油增化项目,烯烃新材料、芳烃化工品和新能源材料项目为依托,打造行业技术和产业链最先进的企业。打造一流企业关键是创新和人才。要以人才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发展促人才成长,形成正向循环,带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为此建议搭建多层次、互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国家政府、大专院校和企业根据专业分工负责,培育市场和发展紧缺的人才。近年来,盛虹创新人才结构方面持续优化,本科、硕士、博士员工占比超50%。这些人才的加入,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国家“卡脖子”的核心技术,近两年还将有一批技术成果转化落地。为此建议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让各类创新人才大展拳脚。此外,建议增加重点项目绿色环保扶持力度,抢占发展先机和绿色转型升级制高点。建议省政府全力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有重大示范带头作用的重点项目,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加速推进项目落地;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污染物总量、能耗等指标缺口,建议打破市级壁垒与地域限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跨区域协调等方式,优先用于重大示范项目;出台税收、金融等相关支持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帮扶企业做大做强,助力全省经济快速高质量发展。(□ 周莹)


总值班: 吴弋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