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块拓荒者的“处女地”,荒凉寂寞的茫茫盐滩被2400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催醒,“长出”销售破千亿元的石化产业集群;
这是一片创业者的“筑梦场”,二十余个专业规划和上百个专项研究让3280亿元的产业投资点石成金,垒起高质量的石化之城;
这是一座创新者的“试验田”,先进化工技术在这里轮番登场,书写可持续发展的徐圩篇章;
……
仅仅13年时间,徐圩新区,这个年轻的国家级示范区,用开拓的胆识、创新的思维、严苛的标准探索出中国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徐圩路径”。
12月28日,国内单流程规模最大的炼化一体化项目——盛虹炼化全面投产,标志着连云港石化基地初步完成了烯烃、聚酯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电子化学品全产业链的构建,一座世界一流石化基地的画卷正在黄海之滨徐徐展开。
多重机遇叠加——连云港与石化产业成功牵手
每当华灯初上,当你走进位于徐圩新区的石化基地,宛若进入一座不夜城。塔架林立,灯火璀璨,来自全球的油气在这里催化、生产,各类化工产品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内外市场。
很难想象13年前,这里是荒芜的盐田和沉寂的小镇。是多重机遇叠加,让这里与大石化牵手。
这是由连云港特殊的区位优势决定的。
滨海临港让港城具备发展大石化的先决条件,“一体两翼”的港口布局为大进大出的石化产业提供了天然的运输通道。
这是连云港土地资源优势成就的。
随着制盐技术的发展,这里数百平方公里的低产盐田变为工业用地,为石化基地落户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这是连云港产业转型的客观需求。
这里一度被小化工困扰,产业转型刻不容缓。
2009年,《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发布惊醒了沉睡的盐滩,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将打造江苏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重任交给连云港,重点发展大石化等临港工业。而这个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徐圩这块土地上。
历史的鸿篇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机遇的窗口。
2011年,国务院批准在连云港设立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徐圩新区成为示范区的先导区,徐圩产业辐射的西行通道被打通。
2013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更是让这里拥有了连接全球石化产业链供应链的战略机遇,搭上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东风。
2014年,徐圩新区成为国家重点布局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
随后,盛虹炼化、卫星化学、中国中化等32个国内龙头型基地项目在这里落地。
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认为,徐圩新区快速集聚产业项目的事实,昭示着大石化是连云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由之路,这是一个战略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选择!
理念创新——专注“顶层设计”打牢崛起基石
从一片荒芜的盐田变成一座现代化的“石化城”,徐圩新区用13年的奋斗演绎了一出沧海变桑田的大戏。而一张高标准的规划蓝图则是这场大戏的脚本。
撰写脚本的人是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
2011年12月23日,由中国石化、SK、埃克森美孚等企业代表和清华大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专家学者组成的规划论证组汇聚北京,对这座产业城的未来进行谋划设计。
经过多次研究论证,二十余个专业规划、上百个专项研究和高质量的指标体系相继出炉,一张高标准的设计图绘制完成。
接下来,徐圩新区并没有急着找项目来填满空地,而是花了很大力气搭建园区的“四梁八柱”。
在起初的近3年时间里,投入了上百亿元,重点实施了百余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30万吨级航道、“四纵四横”园区交通干线路网、热电厂、污水厂、水厂等一批配套设施在徐圩新区拉开架势,全面投入建设。
这样的基础设施投资强度,为引来“金凤凰”种下了“梧桐树”。
2012年10月,投资超百亿元的江苏斯尔邦石化有限公司选择落户这里,由此开启了徐圩招引石化项目的“黄金时代”。
面对投资热潮,他们冷静而理性,严把项目关和环保关。
曾经有一家造纸企业看中徐圩新区,想投资一个几十亿元的项目。在中咨公司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专家发现其产业和环保标准同他们的规划要求不符,经过审慎研究,徐圩最终忍痛割爱。
近十年,他们婉拒了3000亿元的“不过关”项目。
事实上,严格的标准并没有挡住投资者的热情,而是让更多的项目相信这里,选择这里。近5年,徐圩新区产业投资近2000亿元,其中仅2022年就达到550亿元。
一张蓝图画到底的创新理念和执着让大石化航船不偏航、不侧翻,更为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基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科技创新——技术赋能引爆发展的“内核动能”
在高质量的征程上,发展石化产业不仅需要理念创新,更需要科技创新带来的不懈动力。
企业是徐圩新区创新驱动的最好“合伙人”,因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科技创新的欲望最为强烈。
斯尔邦石化就是这样的“合伙人”。为了抢抓市场商机,他们通过技术攻关,自主研发了光伏级树脂新材料。这种新材料的晶点、熔指等关键指标优于市场现有的同款产品,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借助该项创新,斯尔邦已占据近三成的全球市场。
如今,在徐圩掌握“创新密码”的石化企业越来越多,它们正以领先的技术缔造行业的新高度。
与企业技术创新同步的是园区的管理创新。
数字管理就是其中最突出的创新经验。漫步徐圩新区,整齐有序的公共管廊让人印象深刻。借助管廊上的工业二级节点解析二维码,用手机扫码,就可以“读取”管廊的运行状态、管道布置以及管道的事故应急处置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园区管理者及时处置应急事故,保障运行安全。
如今,杜邦安全体系、数字化管控、封闭管理等一系列创新管理经验正让人们感受到“高效徐圩”的创新脉搏。来自美国的奥升德全球董事长巴瑞塞亚达特表示,正是这样的环境让他更有信心将企业落户徐圩。
伴随着园区管理水平的提升,如何解决企业能耗问题成为他们科技创新的重点。
徐圩新区联合清华大学、中科院、天津环科院、华能集团等国内知名高校、企业推进一系列先进低碳技术在徐圩实践应用,成功研发全球首套化工废气近零排放装置。徐圩新区空气质量长年处于全市前列,PM2.5年平均浓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园区运营效率为追求的管理创新和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绿色技术创新让徐圩新区这艘航船借势东风,一路畅行。
行业标杆——高标准支撑万亿级产业集群崛起
坐拥区位优势,专注顶层设计,推进技术赋能让徐圩新区勾勒出一座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雏形。
这个雏形的形成是以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建成投产为标志的。
今年2月,由中国中化投资的全球领先的瑞恒碳三项目首批装置试生产。
今年8月,卫星化学投资的中国首条乙烷全球供应链项目——连云港石化一期项目全面投产。
今年12月,全球规模最大的年产280万吨结晶法工艺对二甲苯装置在徐圩新区全面启动。
回顾来路,我们清晰地发现,徐圩新区的发展历程不仅为中国石化产业园区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徐圩路径”。
这条路径建成了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徐圩新区是国内唯一一个实现“油头+气头+煤头”三种烯烃制取工艺路线全覆盖的石化基地,具有千万吨级别烯烃产能规模优势。
依托园区企业盛虹集团,这里实现从“一滴油”到“一根丝”贯通,成为国内产出效益最高的聚酯生产基地,近八成原料和产品可在连云港基地内互供。
这里培育了盛虹、卫星化学等龙头企业和细分行业隐形冠军,弥补国内光伏级新材料EVA市场长期供不应求的缺口,并突破中国先进包装材料EAA全部依赖于进口局面。
这条路径构建国内化工园区管控示范标杆。
“园区+港区”全域封闭化管理,制定出台首套化工园区安全标准制度规范、搭建多方专业力量参与的“安全共同体”,为徐圩搭建了国际一流化工园区安全管理示范标杆。
“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国内唯一“水土气固生”全要素生态环境质量管控中心和国际一流的“三废”综合治理能力构成了国内化工园区生态环境管理示范标杆。
服务于化工园区多样化管理运营需求,涵盖能源调度、绿色低碳、封闭管理系统等多个化工园区智慧应用场景,实现“园区体征可视化、安全监管一体化、管理服务实时化、基础设施集成化”,树立了国内化工园区智慧化管控标杆。
这些标杆性的管控举措,破除“谈化色变”偏见,彰显了对安全生产与生命健康保障,让徐圩新区成为国内化工园区的标杆。
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的徐圩新区如今已经汇聚了盛虹炼化、卫星化学、中国中化、韩国SK等一批龙头型石化企业,园区销售额突破千亿元大关,一座世界级的石化产业基地雏形清晰可见,一个江苏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中国东部喷薄而出。(□ 昌慧东 周莹)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