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写得横七竖八,作业拖沓写不完,考试一团糟,大人吼小孩哭,亲子关系严重受损……这只是因为孩子学习偷懒、不认真吗?也许这是孩子学习困难症的表现。今年8月,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给学习困难家庭把脉问诊。学习困难也能看?“学习困难”门诊都看些什么?家长又有些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学习困难”门诊热度高
此前,市民张女士在手机上刷到外地有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的消息,一直很好奇,没想很快连云港也有了这样的门诊。为了一解心中的困惑,她带着8岁半的儿子洋洋(化名)前去就诊。
8岁半的洋洋,现在上小学二年级,写作业拖拉,不守课堂纪律,经常被老师批评。妈妈张女士每次辅导孩子作业时,对孩子的磨蹭拖拉也特别头疼,遇到稍有点难度的题目,洋洋就显得非常吃力。张女士为此心急如焚,可无论她怎么打骂都收效甚微。因为常常对孩子严厉批评,时间长了,孩子变得不愿意跟她聊天了。
就诊后,医生表示,洋洋患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多动症”。医生为他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运动感知觉训练、心理行为干预和物理疗法等。
“错误的教育、缺乏关爱或过度严厉管教,都会激起孩子的反抗情绪。羞辱或体罚孩子,无法促使孩子真正改正行为。”张女士谨记医生的叮嘱,配合治疗的同时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一个月后,孩子的作业“焕然一新”,作业字迹工整多了,也愿意跟妈妈分享学校的趣事了。
今年8月11日,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以来,很受欢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求助。
六成“学习困难”源于心理
学习困难也是病?不少人会有疑惑。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崔欣华笑着说:“其实这个名字也是由家长们赋予的,好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主诉就是我们家孩子学习困难。为了便于家长带着孩子精准诊疗,我们直接叫‘学习困难’门诊,好让家长们知道,我们就是看这个的。”
这里的学习困难一般指“学习困难症”,是由于身体、心理及智力等各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学习障碍。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外因兼具。既有个体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家庭社会等环境因素;既有先天因素,也有非先天因素。
崔欣华介绍,来看诊的患儿中,有60%左右的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临床医学干预,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可能出现情绪问题,不太愿意上学,或者说对学习没有兴趣,容易发脾气,学习自觉性比较差,又或者可能还合并了一些孤独症等其他发育问题。
“这些常见的疾病大部分经过我们临床上的干预有所好转,愈后是可以的。”崔欣华说,门诊能帮助一些智力正常但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存在一些障碍的孩子们,通过行为干预等方式,让孩子尽量发挥出潜能,使学习成绩达到一定水平。
“学习困难”门诊不卖“聪明药”
看到“学习困难”门诊,一些家长纷纷感叹自家的孩子“有救了”,仿佛孩子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可以像感冒发烧一样,吃上几颗药就能痊愈,变成一个“小学霸”。但实际上,很多学习困难的孩子,学习并没有太大困难,只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合理或学习环境不合适,导致其没有达到理想的学习状态。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父母先在家进行一些调整和改变。首先,尽可能减少学习空间里的干扰因素。由于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被外部刺激吸引,所以在孩子学习时,父母应最大限度地清除周围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看电视、玩手机。
其次,帮孩子调整好学习状态。良好的身心状态是孩子保持专注的基础,父母要确保孩子学习时,状态已经准备好。如果孩子喜欢运动,放学后、做作业前,不妨先带其在外面活动一番。学习过程中,孩子如果有要吃东西、喝水、上卫生间等不良习惯,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做好时间管理等方式,有意识地帮孩子进行调整。
第三,平时注意加强专注力的培养。孩子做事时不要频繁打扰孩子,让孩子有机会养成专注的习惯。另外,少给孩子玩电子产品,以免孩子习惯了高强度刺激而难以安静地学习。
“无论何时,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无条件的爱,都是治愈孩子最好的良药。”崔欣华建议,对于学习困难孩子的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听从医生建议,不要打骂孩子,不要贬损孩子,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爱和接纳,是陪伴和榜样的力量。(□ 袁春梅 江荣)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