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绿色活化石”亟待保护 守护古树名木 留下记得住的乡愁

古树名木被称为“绿色活化石”,不仅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承载了许多精彩的故事传说,孕育了绝美的生态奇观,承载着群众的乡愁情思,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研、景观和经济价值。我市古树名木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受到高度重视,绝大多数古树名木长势良好,成为点缀在港城大地和山林间的美景。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古树遭遇病害、散生在居民家中的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待加强等不足,亟待补强。  

长势转衰树干现空洞 400多年的桂花树盼救治   

在枫树湾景区夏家大院,有一个丹桂园,内有两棵树龄400多年的桂花树,其树龄之长在我市堪称“桂花王”。从枫树湾景区大门顺着山道向上攀登,不到十分钟时间就能看到山腰处有一处大宅,当地人称为夏家大院。进入院内,中间位置可见两棵大型的桂花树。这两棵桂花树高5米左右,冠幅7.35平方米,树龄达到400多年。这个院子也因此得名丹桂园。据了解,这片丹桂园是一位夏姓人家住宅,当年,夏家从江南运来了这两棵桂花树苗,种在了自家的院子里,这两棵桂花在港城的山林间扎下了根,如今已有400多年。 

我市著名本地植物专家吴舟先生常年在云台山上开展植物调查,对这两棵桂花树非常熟悉。但是今年,吴舟发现这其中一棵桂花的长势让人揪心。他介绍说,本应丹桂飘香的季节,西侧的这一棵桂花却好景不再,出现了不少枯枝,底部主干也出现了腐朽空洞的情况,他呼吁有关部门及时对这棵桂花进行复壮救治,留下这棵“有生命的文物”。记者专门赶到现场对这棵桂花进行了查看,发现底部的空洞已经上下贯通,雨水直灌而下容易导致树干内部腐烂进而影响桂花树的生存。

无独有偶,最近一些年,港城有不少古树死亡或长势转衰,让人痛心。据了解,针对此问题,市绿委办邀请相关林业专家赴现场对濒危的古树名木进行会诊把脉,制定“一树一策”的古树抢救和复壮方案,根据各古树名木的生长情况采取施肥、除草、填堵树洞、加固、支撑、围栏、疏枝、砌坝、培土、护坝等手段进行维护复壮工作。希望枫树湾的“桂花王”也能够早日受到关注,得到救治。   

管护单位“五花八门” 古树名木管护亟待专业化   

古树名木分布范围广泛,管护不易,尤其是管护单位和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更是成为古树名木管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植物与古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丛日晨指出,古树由于生长时间较长,一般树体的体量较大,根系分布广,造成水分与养分的疏导距离过长,运输效率降低,生长势弱则易招致病害。因此,受真菌、木腐菌等侵染,易导致树皮和树干腐烂。由于古树年老,树体褶皱、小空洞、各类破损多,也易招致虫害。因此,古树名木相比普通苗木,需要更加专业的养护。 

而记者在关于我市某县古树名木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发现,古树名木的管护单位有村委会、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景区管委会等多个单位,可谓“五花八门”。而且这些管护单位不是专业的绿化养花单位,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古树名木的日常管护工作专业性不足,对古树名木的生存十分不利。这份调查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该县古树普遍存在养护不当或缺乏养护的现象,一些古树虽然砌有树池,但树池周围均为大面积的水泥地坪,且树池规格偏小、池内缺乏透气装置。还有一棵古树生长在水泥路中间,被老百姓奉为神灵,枝条上挂满祈福的红布条,树池内摆有香炉,香烟缭绕,严重影响了古树的生长。对此,有专家指出,要培养一批地方古树保护技术人员,提升古树保护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   

尚有古树“遗珠”散落民间  期待尽快纳入保护   

据公开数据,我市登记建档的古树名木目前有500多株。然而,还有一些古树“遗珠”散落民间,期待尽快纳入保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海州区南城街道西大街居民杨思军家中有一株树龄超过百年的牡丹、灌云伊山镇米巷王家有两棵百年枸杞,都还没有被纳入古树名木保护名录。而树龄超过百年的牡丹和枸杞,不仅在我市非常罕见,在全省的古树名木名录中也为数不多。在采访中,家有古树的居民也都非常期待自家的古树能够得到纳入古树名木名录,得到更好的保护。   

不久前,我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一金字招牌的取得,将更好地促进古树名木的保护。期待我市尽快启动新一轮的古树名木普查工作,让更多“遗珠”得到有效保护,充实我市古树名木资源库。同时,应持续扩大宣传教育,积极打造自然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古树名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黄威)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