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千里马要有千里眼,育千里马要有平常心。
医药创新能力全国领先,1类新药拥有量位居全国设区市前列;拥有叫响全国的大科学装置,着力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提供“最强大脑”;建有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为国家能源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连云港在助力创新创业、搭建产业载体、塑造科创平台、做优生活保障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在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不断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致力于帮助每一个在这里创新创业的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价值。
涵养从业生态
搭建产业育才载体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在徐圩新区赛科化学公司,李迪川每天都在实验室里忙碌着。这位从全球知名化工企业美国壳牌石油公司回国的创业者,正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搭建年产脂肪仲醇聚氧乙烯醚生产平台。
这项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高端日化洗涤、纺织印染、工业清洗等行业,但由于其生产工艺复杂的技术门槛,之前一直被日本企业垄断长达半个世纪,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我们的新产品研发出来后,就面临将产品规模化的任务。”李迪川介绍,“我们选择连云港是因为这里有国家规划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先后有盛虹石化、卫星石化等多家大型炼化企业落户,吸引了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纷至沓来,产业集聚效应十分明显。”
育才如“星星点灯”,用才方能“星火燎原”。我市将人才成长周期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同步考量,自觉遵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发展产业,吸引一流人才在这里集聚,努力形成“产业强—人才聚”的城市产业与人才共赢局面。
———人才结构优化助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推动创新驱动迈向更深层次。我市拥有两院院士15人,其中全职2人,2021年自主申报入选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专家35名、B类专家6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83名。
———在重大工程实施、重点项目推进、重要载体建设中,我市着力把人才要素纳入其中综合施策。围绕主导产业,集聚了一批优质人才资源。其中高层次人才5.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1.1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8.9万人,高技能人才18.8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达1.47万人,位居苏北五市之首。
———实施双链驱动。采用“三个一”模式,紧扣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构建10条人才链,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资源信息共享、产业人才共引、创新平台共建,实施产业人才领链、强链、补链、延链四项行动,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如今,我市已经结合产业发展要求,探索带着项目找人才、带着团队找人才、带着人才找人才等供需对接手段,综合采用技能大赛选才、专职院校荐才、生产一线识才等招才引才方式,做到按需点才。
涵养发展生态
创新协同用才模式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争夺人才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很多城市纷纷通过企业、创新平台等载体建立协同用才模式。
8月30日,全球最长123米风电叶片在中复连众成功下线。如今,中复连众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风电叶片生产基地。然而人们并不知道,有一支来自德国的设计师团队正在为这个基地贡献力量。这一切源自一场全球化的市场布局。
2007年,中复连众同德国风电企业开展合作,致力于将德国的技术优势与中国的成本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在技术、生产方面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打造覆盖全球智慧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中复连众风电设计师团队。
在连云港,这样的“借智”故事很多。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构建要素协同、模式协同、区域协同的产业生态对高效用才至关重要。
为此,我市推出了人才2.0新政,聚焦重点产业的核心企业人才之困:
———聚焦加速崛起千亿级中华药港、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和新材料之都发展需求,通过三类专项政策,精准提升产业人才吸引力。
———生物医药、石化、新材料三大产业引进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可分别享受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购房券;对生物医药、新材料创业人才,给予最高1500万元启动支持、最高1000万元产业化成长奖励、最高2000万元创业股权投资等多项支持;对引进的石化产业高端人才,按实际支付薪酬的70%给予企业引才补助,充分调动企业引才积极性。
我市全国医药创新领先的地级市,拥有20多个创新药,集聚创新人才超万名。
一个个“借智”故事的背后,其实是通过联通区域实现联动人力,努力实现连云港与北上广深联合借智用才、共建人才发展平台、共享专业技术资源、促进产业人才流动交流等,积极搭建跨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桥梁。
涵养政策生态
提升引才聚才质效
2021年10月28日,2021年“江苏友谊奖”颁奖仪式在南京举办,田湾核电站俄罗斯籍专家安德里亚诺夫获邀参加颁奖仪式并代表获奖专家作交流发言。
安德里亚诺夫最初来到我市是因为田湾核电站建设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越来越好。当他第二次来到连云港时,不仅在这里收获了爱情,而且决定将自己的小家安在这里。
“这里的人非常友善,他们非常乐于帮助我们这样的家庭在这里方便地生活,工作场所中的伙伴工作效率高,沟通也非常顺畅,我在这里生活感觉非常舒适。”安德里亚诺夫在谈到为什么留在连云港时感慨良多。
确实,因为连云港好山好水而留下的人才很多,但是最终让他们选择扎根的还是好政策。正如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所说,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产业人才受政策引导、靠政策保障,良好的政策环境决定了引才数量与质量。
———筹备设立市级人才创投基金,明确基金规模、期限、合伙方式、管理费用、收益分配等基本框架,会商基金运营决策方式、退出方式,为高层次创业人才提供更坚实支撑。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建设连云港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集成提供29项人才服务,实行业务一窗受理、后台分头办理、过程全程跟踪、结果集中反馈,同步打造线上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网通查、人才计划一网申报、人才服务一网通办,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
———涵养爱才浓厚氛围。围绕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营造聚才用才良好环境要求,积极营造爱才用才良好氛围。持续做好人才安居保障,组织超20批次人才优先购房,今年上半年发放购房券866万元。
守一业白首,择一城终老。站在新的起点,我市正在通过人才与产业的良性互动,持续打造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在城市竞逐的新赛道上快速奔跑。(□ 周莹 刘宇洋)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