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梧高凤必至 花香蝶自来———花果山英才工作综述(一)

       金秋十月,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

  港城大地,处处洋溢着发展的激情,激荡着创新的活力,活跃着创业的身影,一幅人才和城市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城市画卷铺展开来。

  看,海州湾畔,桩机吊车林立,是石化项目建设者们追星逐月,建设世界一流石化基地的勃勃雄心;

  听,实验室里,科研设备开动,是主导产业科研人员攀登高峰,攻关全球产业关键技术的鸿鹄之志;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9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达1.47万人,位居苏北之首;自主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23人,近3年来有10.6万名高校毕业生落户港城,成功培育江苏首位民营企业家院士……

  数据诠释着底蕴与活力,成绩彰显着魅力和引力。如今,这座神奇而浪漫的城市正以更加优质的人才发展生态,让各类人才竞相迸发创造力,充分涌动创新力,天下英才聚苍梧的浓厚氛围加快孕育,为建设现代化新港城注入了澎湃动力。

坚持战略引领

激荡万马奔腾人才潮

  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乘风破浪的港城,需要更多人才勇立潮头。

  在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车间,一束束银色的原丝被滚轴送入生产线。“这里面有24000根纤维,经过一系列‘锻造’就会从银色变为黑色,成为光伏、风电、氢能甚至大飞机可用的碳纤维。”国家科技奖一等奖获得者,中复神鹰碳纤维董事长张国良介绍。

  在港城,同张国良一样承担过国家级科技项目的人才并不少,他们甘于寂寞,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其背后正是因为历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通过一系列贴心、周到、入微的人才战略、政策和资金保障,让更多的千里马在港城大地自由驰骋。

  ———把牢党管人才“方向盘”。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覆盖成员单位、县区(板块)、省级园区、高校院所、市属国企的人才工作考核体系,把人才资金投入、重点人才引育、人才公寓建设、离岸孵化基地打造纳入县区考核内容,试行人才“书记项目”,充分传导压力、激发动力。

  ———持续升级市级人才政策。2022年,我市在原有的“1+N”人才政策基础上打造2.0版人才新政,形成“1+6”人才政策体系,全方位覆盖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海外人才、教育卫生人才等各类人才群体,辐射石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

  ———建立人才投入正常增长机制。2022年市级人才专项资金1.4亿元,是2017年的7倍,各县区配套人才专项经费达到2.5亿元。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踏上新的征程,我市强化党管人才“一盘棋”思想,贯彻人才“全周期”管理理念,树立人才发展的“灯塔”,制定人才成长的“路线图”,把求贤若渴、爱才如命、惜才如金、唯才是用的人才战略温暖传递到人才心中,鼓励广大人才“怀鸿鹄之志,展骐骥之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拔节生长、竞相奔腾。

瞄准产业需求

赢得人才发展“战略主动”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在这个千里马奔腾的时代,我们必须以产业的竞相发展和充沛的创新平台夯实人才的梧桐树,才能形成天下英才聚港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城市人才新局面。

  作为曾经在辉瑞公司担任过高级技术和管理职务的科技人才,童梓权回国后选择的第一站便是连云港。“当时,我担任诺泰生物连云港工厂负责人。”童梓权感叹道,“之所以选择这里,因为我知道这里拥有一批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药企,希望在这里可以感受中国最澎湃的医药创新浪潮。”

  我市医药企业竞合发展的良好态势,让童梓权感受到中国医药创新的勃勃生机。因为产业和创新机遇,同童梓权一样留在这片热土上的高层次人才并不少。

  “我们瞄准连云港‘一带一路’支点城市、中华药港、国家石化基地等平台需求,推广双招双引、以赛引才、资本引才、中介引才等市场化方式,形成引进和培育‘同频共振’的生动局面。”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坚持“双招双引”。连续3年举办“花果山英才双创周”、花果山英才创新创业大赛,签订校地校企合作协议近300个,推动108个获奖人才项目加速落地,有效放大活动品牌效应。20所高校建立人才联络站,建立8个海外创新中心,有效丰富港城引才渠道。

  ———聚力惠才强企。我市围绕产业发展大局、企业用人主体,制定实施“党建引领、惠才强企”八条措施,开通“政企人才培养直通车”,助力企业人才梯队与市级人才培养体系直通互认。

  ———紧扣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我市采用“三个一”模式,紧扣全市10条重点产业链构建10条人才链,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通过资源信息共享、产业人才共引、创新平台共建,实施产业人才领链、强链、补链、延链四项行动,实现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这些人才的进入,有助于我市下好人才布局“先手棋”,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赢得历史主动、抢占发展先机。该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围绕十条产业链,进一步坚定对外开放的恒心,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构建“近悦远来”全球引才用才格局,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普洒“阳光雨露”

打造最优营智环境

  当前,我市正处于新时代的“后发先至”的关键阶段,必须要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人才,努力打造全链条、普惠式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增强“阳光雨露”的可及性。

  西南大学2020级的经济法学硕士朱冠昊就是“阳光雨露”惠及的年轻人。作为一名享受连云港籍优秀学子奖学金的年轻人,他收到了来自家乡的5000元奖学金的奖励。“这份奖学金让我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坚定了未来报效家乡的信念和决心。”朱冠昊说。

  这份温暖,还在更多的港城年轻人心中传递。

  ———实施青年人才聚连行动。依托2.0版人才新政,大幅提升本科及以上人才购房券、生活补贴标准,硕士、双一流本科生购房券标准分别从5万元、3万元提高至15万元、10万元。疫情期间开展“连聚英才智汇港城”校园引才直播带岗活动,组织七一六研究所、正大天晴等70余家企事业单位携近2000个岗位现场带岗直播招聘,有效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实施青年人才回连行动。设立连云港籍优秀学子奖学金,面向在高校求学的连云港籍学子,每年评选500名给予5000元奖学金奖励,对家庭困难学生额外资助3000元助学金。

———实施青年人才留连行动。通过“校企直通车”等方式,鼓励江苏海洋大学、康达学院、连云港职技院、师专等在连高校学生留在连云港。举办“山海恋歌”连云港市青年人才幸福成长营,为全市青年才俊搭建交流成长平台,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氛围更加浓厚。

  坚持硬平台与软环境并重,既为人才开创茁壮成长的天地,又为人才创造温暖如春的生态,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拓展,人才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核心要素。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抢占人才,让这座城市成为各类人才竞相奔赴的地方。(□ 周莹 刘宇洋)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