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实体小店的新赛道系列 | 借力网络 瓷器小店获新生

在市区文昌路上,有一家70多平方米的瓷器店,绿色装饰的门面从远处看上去很吸引人。踏入这家小店,上万件做工精致的骨瓷等瓷器一下子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尤其是桌上的各种精心装饰的摆件,能看出店主对小店倾注了大量心血。

个性瓷器小店赢得众多青睐

上午10点多钟,小店开门营业了。

店主董阿兰穿上围裙,先给店里的瓷器除尘,然后坐在小椅子上熟练地用塑料包装袋给精美的瓷碗打包。她说:“这批瓷器是客人前一天晚上通过网上订的,要寄到江西去,因为瓷器是易碎品,所以在包装上就要格外注意,多包裹几层可以防止磕碰。”

还没打包结束,董阿兰的手机响了起来,她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新的订单来了。这次订单是河南的顾客订了一套生活陶艺用品。她找到相应货品后,拍照上传,待顾客确认无误后,就准备继续打包。短短一个上午时间,她陆续接到订单并打包好了八套陶瓷用品。

每天,人们在店里都可以看见董阿兰一个人忙碌的身影,很多人劝她雇一名店员分担工作,可她却说:“因为自己特别喜爱这些瓷器,所以对店里的每一件物品,从厂家挑选到打理、包装发货,全都亲力亲为。”

遭遇网络冲击生意一度下滑

谈起这家瓷器店,董阿兰打开了话匣子。她说:“我在一次旅游途中,发现一些开在路边的小瓷器店非常吸引顾客,尤其是个性化瓷器,精美的做工、新颖的款式都让客人爱不释手。我也特别喜爱这些手工艺品。”当时,她就决定要在港城也开一家这样的小店。经过前期的租房、房屋装修、进货等环节后,2019年10月,她的瓷器店营业了。

刚开业时,小店里琳琅满目的精品瓷器吸引了很多顾客光顾。董阿兰每天都会迎来不少顾客,有些前来精心挑选瓷器,有些慕名前来欣赏瓷器,还有些前来找寻富有创意的手工粗陶。生意最好的时候店里每天顾客盈门,日销瓷器500余件。

但随着网店的不断发展和网络直播带货的兴起,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董阿兰的小店生意遭受了冲击。她的产品销售缓慢,有些畅销品的销售也不太理想,还有些顾客到店看完产品后又去网购,每个月的销售额一度下滑,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小店营收仅够支付房租和一家人的生活费,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时间。

和朋友的一次聊天,让当时只想经营线下生意的董阿兰眼前一亮:既然有些人喜欢从视频中了解瓷器的质地、用法,自己也可以开拓销售新渠道,将这些漂亮的陶瓷手工艺品通过网络展示给更多人。

进入网络赛道 小店迎来加速跑

有了想法后,董阿兰很快就付诸行动。她下载了网络视频软件、注册账号,白天,趁着店里顾客少,她先根据网上教学方法尝试拍了几个关于小店的特色视频,晚上到家后,一遍遍剪辑、添加字幕,第一个视频成功发布后,很快有网民关注她的账号,她回忆:“当时真的特别欣喜,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有了粉丝。”

“因为瓷器本身就和人们的生活有关,所以拍视频时,‘烟火气’很重要。”董阿兰说。有了一定的粉丝后,她的小店又红火了起来,逐渐有周边城市的网友从网上下订单。

在网络中,董阿兰结识了很多喜爱瓷器的网友,他们从微信朋友圈、网络视频等渠道看到新品瓷器后纷纷下单购买。借助网络有了一定的客源后,董阿兰建了微信交流群。她说:“我把新品和视频发在群里,不定期还会举办优惠活动。开始的时候,群里只有100多名成员,现在已经发展到拥有了4个群、1000多名成员。他们一半是本地的市民,还有些来自广东、河南、青海等地。”

因为经营融入了网络,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现在小店日销量1000余件,最高销售纪录更是达到了近2000件,顾客遍布全国各地。

“最近关注我的网友更多了,有一名新加坡的网友看到网络视频后也来购买瓷器。”董阿兰说。为了让瓷器走入更多家庭,她和网络运营商合作,近期打算通过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陶瓷手工艺品,将小店推向更大的市场。(记者 武 娜 通讯员 陈怡璇)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