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孩子爱打抱不平,家长该怎么办?

路见不平一声吼!不仅是成年人,孩子也爱打抱不平。不过,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爱打抱不平就是爱管闲事,他们不过是孩子,连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哪里能去管别人的事,说不定还会“帮倒忙”。不过也有家长认为,孩子爱打抱不平,说明孩子天生有正义感,这种正义感不仅不能扼杀,还需要家长正确引导、鼓励和激发。那么,当孩子打抱不平时,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昨天上午,社区圆桌会议栏目带着这样的议题走进海州街道双龙社区,来看看各方的观点吧!

居民观点:

孩子爱打抱不平就是爱管闲事

对于爱打抱不平的孩子,不少家长会感到头疼,他们认为孩子年龄小,是非不分,爱打抱不平不仅是多管闲事,有时还会“帮倒忙”,反正是“净给家长惹麻烦”。

市民顾女士的儿子今年读高一,因为爱打抱不平,已经给她惹了无数的麻烦。“高一刚开学不久,我就被老师叫到学校,原因是儿子和一名高二学生打架。”顾女士无奈地说,“后来我了解到原因,并非是他直接和那个高二的孩子发生冲突,而是他的一名同学因为早操迟到被学生会的成员罚站,可能因为学生会的孩子态度不太友好,他就出来打抱不平,然后双方发生冲突,打了起来……”因为爱打抱不平,顾女士的儿子已经无数次受到“牵累”。“从上小学开始,但凡他看不过去的事情都会立马站出来,有时是和别人发生言语冲突,有时直接就打起来。”说到这里,顾女士开始激动了,“你说他这么小的孩子,连自己的事都管不过来,还去管别人的事干吗?”

“我儿子也喜欢打抱不平,他说这样才是‘仗义’。”有点哭笑不得的陈先生说,儿子今年上初二,不过特别爱打抱不平,不仅小伙伴遭遇不公他会第一个站出来,就连路上、小区里看到小朋友被欺负了,他也会上前帮忙,甚至连学校里老师对同样犯错误的孩子处理不公平、班费不透明这些事,他都会站出来说话。陈先生认为,孩子年龄小,即使要管,也不是他这个年龄的小孩子去管。“匡扶正义”“主持公道”,也要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未成年的孩子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其他的还是留给有能力的成年人去做吧!

还有居民认为,孩子年龄小,是非不分,却爱打抱不平,有时不仅不能帮到别人,甚至还会出现“帮倒忙”的情况。就如有的孩子脾气暴躁,经常和别人发生冲突,一旦打不过别人,这时再有孩子在一旁“打抱不平”,不仅不能解决纠纷,还助长了孩子爱打架的恶习。

居民观点:

孩子的正义感不该被扼杀

对于爱打抱不平的孩子,也有家长认为,这是孩子有正义感的体现,如果因为怕麻烦、怕惹事而早早地扼杀这种正义感,那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这个世界的未来,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赞赏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善举,而孩子爱打抱不平,不正说明孩子的心里有正义感吗?如果家长从小就扼杀孩子心中的正义感,成人之后,他们还会路见不平一声吼吗?”43岁的王先生对孩子爱打抱不平的行为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孩子爱打抱不平、爱管闲事,除了说明孩子心中有正义感外,还能说明孩子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首先要给予肯定,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和指责孩子惹麻烦。与此同时,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教他们正确处理和同学、同伴之间的问题,避免出现“帮倒忙”。

居民何女士也赞同这个观点。“如今,我们成年人一边抱怨不和谐事件即使发生在繁华的闹市区,也常常没有人上前制止;另一边却从小就扼杀孩子心中的正义感,让他们做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再这样下去,这个社会就更难见到见义勇为的人和事了。”何女士的儿子读幼儿园大班,年龄不大却特别爱管“闲事”,经常因为自己的小伙伴被欺负了而打别的孩子,因为这件事,何女士也频频被幼儿园喊去“谈话”。不过何女士没有一味地责怪儿子,而是先肯定了他的正义感和仗义行为,然后告诉他,在打抱不平的时候,首先要看朋友为什么被欺负,然后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帮助他。“我会对他说,如果朋友在学校被欺负了,你可以去告诉老师,不一定非要用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何女士说,虽然现在儿子还是经常因为爱管“闲事”给自己惹麻烦,但她相信,只要家长好好引导,孩子长大后肯定会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社区观点:

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主持公道”

双龙社区主任石婧分析说,通常情况下,孩子打抱不平主要出于两种动机:一是希望自己能够帮助别人,这种孩子具有正义感,希望能够帮助别人,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主持公道。因为,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的,看到有人恃强凌弱、任性霸道,他们往往会“路见不平”。二是孩子自身的交往需求,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如果没人和他交谈、交往,他就会觉得无聊,甚至感到寂寞,所以他要想办法和人交往,“管闲事”常常会让他找到交往的对象。

“从积极方面来看,打抱不平这种行为表明孩子思维活跃、性格外向。”石婧表示,孩子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到底会成为“英雄”还是“帮凶”,还需大人来教他们分辨。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对孩子的热心助人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正直善良的品质在孩子心里萌发。由于社交经验和表达技巧还比较欠缺,孩子在“伸张正义”时容易采取动手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结果沦为了“以暴制暴”。家长可以结合具体情景,用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比如说绘本、动画、角色扮演游戏等,让他们感受到打架给别人带来的痛苦,明白无论什么原因动手都是不好的。此外,生活中家长也要做好榜样,用行动示范帮助别人的正确方式,例如凡事耐心讲道理、处事公正不偏袒等。产生矛盾时,不妨邀请孩子来帮忙调解和仲裁,并且积极配合,帮助他们积累沟通经验,学会正确处理类似的问题。

专家观点:

在交流中引导、纠正

孩子的认知和行为

“作为家长,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在与孩子不停交流中,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认知与行为。”海州区健康教育所执业医师、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殷敏表示,在孩子因为“管闲事”惹了麻烦后,家长首先应询问孩子,为什么要打别的孩子?你在打人的时候是怎么想的?然后告诉孩子,打抱不平虽然是正义感的体现,但处理不好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打抱不平的时候也可能有危险,甚至还会“帮倒忙”……家长可以将其中的不完美之处讲给孩子听。

最后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家长要与孩子交流,告诉他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处理。殷敏认为,家长不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而应该在与孩子不停交流中产生共识,然后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认知与行为,这样的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记者 侍敏 通讯员 李伟艺)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