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城,从清晨到日暮,随便到小区广场、体育公园、道路、河流两岸的健身步道转一转,就能看到处处都有“动”起来的身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港城全民健身事业飞速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不断增强,体育健身环境不断改善,十年来,建成户外公共健身设施站点6000多个,新建、改建体育公园45个、健身步道800多公里,“十分钟健身圈”让百姓健身更便捷,满足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健身场地越来越多
实现家门口“锻炼自由”
清晨,在恒润·郁洲府小区的健身路径,来这里锻炼的人络绎不绝,有散步的,有练双杠的,还有玩转轮的。新东街道外仓社区居民张传河正在熟练地玩转轮。他笑着告诉记者:“小区的健身器材让我们可以随时锻炼身体,现在我身体越来越好了。”
张传河今年54岁,多年前查出患有关节炎,阴雨天或者天气寒冷时,他的关节就会持久疼痛。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先进行轻微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关节疼痛症状有所好转,于是他每天晚饭后坚持散步半小时以上,还使用小区健身器材锻炼半小时。现在他的精神越来越好,在坚持锻炼并配合治疗下,他关节炎很少发作,体质也得到了增强。经过这几年的锻炼,他亲身感受到港城健身环境的大改变。
近年来,我市在盐河两岸、玉带河两岸、科苑路、环云台山大道等路面上新建了健康步道,让喜爱散步的市民有了好去处。晚饭后,张传河也喜欢沿着东盐河边散步。他说:“过去,河边就是人行道,散步时人来人往,路面上也没有专用道。现在铺着一条条彩色防滑层的健康步道让我健身时愈发心情愉悦。”
生命在于运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将发展体育事业作为建设健康连云港的大事来抓,新建、改建了大中型体育场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尤其是建成了大批健身路径、各类球场等百姓“家门口”的体育设施,建成了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氛围愈发浓厚。
“身体好了,健身的积极性更高了,我还参加了团体运动。”张传河说。小区内的健身设施让小区居民真正实现了“家门口”健身,平时他还会去健身场馆锻炼。节假日,海宁体育公园、刘志洲山体育公园也是他喜爱去的健身地点。
张传河高兴地说:“这些年健身环境和条件越来越好,随处都有健身路径,我的健身劲头儿就更足了。”
当年排队等场地
如今随处可健身
体育竞技类运动一直是百姓喜爱的运动,但过去受环境限制,竞技类运动场地少,人们想打场篮球往往要排队等场地。近年来,我市加大对户外健身场地的建设,随处可见的户外健身场所,尤其是占地面积小、使用率高的笼式运动场,给热爱竞技类运动的老百姓提供了便利。
今年27岁的市民杨航非常喜爱打篮球,以前想和小伙伴们去打一场篮球都要联系篮球场地,等场地空出来后,他们才可以进入。我市笼式运动场地的扩建,让他们不再为找场地烦恼了。“十年前,我们想约打一场球非常不容易,通常都是大家一起联系熟悉的篮球馆,往往要等两三天才能约上两个小时,而且价格高。现在不一样了,户外场馆多了,我们随时都可以去打球。”杨航说。
家住茗馨花园的他,过去都是骑行20分钟到原南广场去打球,非常不方便。现在海州体育馆、附近部分住宅小区里建有笼式运动场地,住在附近的小伙伴几分钟就可以到场,而且这些场地在固定时段还免费对市民开放,让老百姓运动更便利。
健身点专业指导
让百姓健身更科学
10月10日上午,在海州区朐园健身场,教练芦士文正在认真地带领学员们锻炼。“练气功,就是要坚持不懈,这样不仅能锻炼人的机能,也能磨炼人的意志。”这句话虽然她已经对学员们讲了无数遍,但是在健身之前,她还是会对学员们讲述一遍坚持锻炼的意义。
“全身放松,左脚开步,与肩同宽,心神宁静,意守丹田……”伴随着舒缓的乐曲,学员们悠然地练起了健身气功。
芦士文是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从十年前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来,她每天早上都来到健身点教授学员气功。她告诉记者:“以前的教学条件没有现在好,学员也没有这么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在家门口的一个空地上教学,学员只有五六名,刮风下雨了,就没有地方健身了。”近年来,随着健身场地增多,他们六十多名气功类社会体育指导员就分布在各个点位,负责教授学员健身。他们的健身队伍日益壮大,现有学员百余人。每天,除了固定点位教学外,她还会在市区多个点位交流学习。
据悉,像芦士文这样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我市还有18000多名,他们在全市各健身点对老百姓进行科学的体育指导,目前已惠及百姓百余万人次。
相关链接
近年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健身热情日益高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40.8%,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3平方米,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3.3%。目前,建成户外公共健身设施站点6000多个,新建、改建体育公园45个、健身步道800多公里,群众体育健身环境不断改善。(记者 武娜 通讯员 卢星 陈怡璇)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