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在宽敞明亮的市残联康复训练大厅内,失去左腿32年的李娜努,左腿装上崭新的假肢,在康复师的指导下,拄着腋拐练习迈步。
8月10日,苍梧晚报第十季“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在走访时发现,东海学子郑得凡的母亲李娜努没有左腿。走访当天,记者就联系了市残联,并预约为她定制假肢。9月30日,经过5天的康复训练,李娜努终于可以自己行走了。国庆期间,她一直在家练习走路。
“感谢助学公益行和市残联,我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这样走路!”李娜努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走访发现学子母亲腿残
记者牵线定制“钢腿”
今年8月15日,苍梧晚报道了《父母残疾,东海学子郑得凡502分考取盐城工学院,为挣学费暑期去酒店打工 “爸妈:未来我的肩膀让你们依靠!”》。
记者在走访郑得凡家庭时发现,他的母亲李娜努靠拄木棍走路。在为郑得凡解决1.35万元学费的同时,我们深入了解学子母亲的身体情况。
“12岁那年的一个夜晚,我的家乡云南突发地震,之后引发火灾。睡梦中我的左腿、胳膊和面部都被大火烧伤。等待救援的时间太久导致腿部感染,不得不截肢。”李娜努说,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后,在医院治疗了3个月,失去了左腿。
“出院时,医生说可安装假肢,需要交600元费用。”李娜努说,家中父亲去世早,母亲独自一人拉扯着她和两个姐姐,生活相当困难。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她主动打消了安装假肢的念头。
2000年和身体残疾的丈夫郑继全结婚后,李娜努来到我市东海县生活,并生育了一儿一女,日子依然过得清贫。“前些年有残联的工作人员到村里来筛查统计,说是可以免费提供腋拐等辅具,但我妈习惯了拄木棍,就没申请。”今年21岁的大女儿郑庆玲说道。
32年来,李娜努靠一根木棍保持平衡并行走,身体长期倾斜导致脊柱和髋关节变形严重。
当天,跟随苍梧晚报助学公益行一同走访的中国残疾人坐式排球运动员罗仁娟,向李娜努展示了自己的“钢腿”——假肢,并告诉她可以通过残联免费申领假肢,提高生活质量。
罗仁娟是中国残疾人坐式排球运动员,2021年获得过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坐式排球女子组银牌。她装着假肢不仅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还能跑能跳。
罗仁娟的出现和亲身示范,极大鼓舞了李娜努。“真没想到,装着假肢还能蹦蹦跳跳!”现场,拄着木棍的李娜努眼里充满了期待,“要是我也能这样就好了。”
当天,苍梧晚报记者就联系了市残联,在咨询过国家免费安装假肢政策后,为她申领了假肢。
随后,在助学公益行的牵线搭桥下,8月中旬,市残联残疾人辅具发展中心的工作人员亲自上门为李娜努测量取模,定制“新腿”。
32年没有正常“走”过路
5天康复训练已适应假肢
“32年了,我都是倾斜着身子、低头弯腰走路。没想到假肢这么快就好了,我终于可以试着抬头挺胸,回去做家务也更方便了!”9月30日,训练休息间隙,李娜努对着矫姿镜开心地对记者说,“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谢谢你们!”
当天,在市区绿园路上的市残疾人辅具发展中心二楼,辅具制造师邱峰正在车间里制作一只成人大腿的接受腔,并不时照应着一旁康复训练室内,装上“新腿”进行康复训练的李娜努。
“为了让假肢代偿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用起来舒适方便,每个假肢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量身定制。”邱峰告诉记者,在8月中旬上门了解李娜努致残原因后,他们对其残肢情况进行了评估。
与此同时,根据另一侧健全肢体大小、粗细和健康状况,开展画图取样、适配取模工作,力求为李娜努做出适配度最高的假肢。回到市区后,又经过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历时一个多月,邱峰才将这条专属于李娜努的假肢制作完成。
“如果不是党和国家政策好,我一辈子也用不上这么好的假肢!”当天,踩着一条崭新的“钢腿”扶着平行杠练习迈步,李娜努感激地告诉记者,“这是气压关节,这是碳纤贮能脚,听说这条假肢都是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做成的,果然轻巧、灵活!”
市残联考虑到李娜努往返不便,在康复训练期专门为她和女儿提供了住宿。
5天时间,在市残联康复师的指导下,李娜努已经习惯了用假肢站立和左右转换支撑力,并学会了迈步、行走和上下楼梯。
“康复训练过程漫长而枯燥,但只要严格按照康复方案去勤加练习,一个月后你一定能彻底扔掉腋拐,解放双手,独立行走!”中心首席矫形器制作师仇军鼓励李娜努。
有了“新腿”相伴很开心
期待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个假肢很舒适,走路很轻便!”对于自己的“新腿”,李娜努挺满意。
记者获悉,为了帮助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我市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辅具工作,从2019年建立残疾人辅具适配常态化服务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相关实施办法和配套制度。全市已累计为9100余人次残疾人适配13000余件辅具。
“只要关注市残联微信公众号,进入线上服务大厅,就可以获得辅具适配一站式服务。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残疾人,工作人员还会上门服务,并指导后期正确使用,让残疾人少跑路少花钱。”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苗镇江表示。
9月30日下午,李娜努在女儿的陪伴下回到东海。市残联还将通过电话回访、入户宣传等方式定期开展跟踪回访。“我们要确保辅具适配的质量和效果,增强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让更多像李娜努这样的残疾朋友切实享受到我市的惠残助残政策。”苗镇江说。
“回去后,我按照老师的指导继续练习,争取早日解放双手。”李娜努憧憬地表示,自己在村里生活多年,因为腿脚不便,从没有外出游玩过。
这几天,有了“新腿”的她,一直在家练习,期待能早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这也是苍梧晚报助学公益行的初衷——传递善意和温暖,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困难家庭脱贫脱困,学有所成后把爱传递。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