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秋深露重 衣食住行多注意

​国庆假期,一股强劲的寒潮席卷南北,港城开启速冷模式,前一天还热得要开空调,第二天就得穿上厚实的外套。从短袖到外套,也就是一股冷空气的时间。

  有人调侃,忙了大半年,利用国庆假期出去放松一下,结果等逛完了山水回到家,这天气跟走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调侃之余,便赶紧翻箱倒柜地找出厚一点的衣服。

  其实,“变天”节奏快正是当下时令的特点。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第一个带“寒”字的节气——寒露。

  露已寒,将为霜。一个寒字,意味着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断崖式的降温让大家对这个时节的天气变化更是感受深刻。

  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在著作《二十四节气志》一书中总结,就全国平均而言,秋季节气之中,“变天”节奏最快的是寒露,气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寒露,降水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寒露。

  寒露节气到来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东北、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千里霜铺,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自白露起,鸿雁陆续南迁过冬,古人认为,先到为主,后至为宾,晚到的大雁就会被当成宾客;深秋之时,鸟雀不见,海边则出现很多蛤蜊,因贝壳的条纹、颜色与鸟雀相似,古人便认为是鸟雀变的。此外,菊花在寒露时节已遍地盛开。

  寒露的露,比白露的露要冷了许多,当一滴露水自晶莹剔透慢慢变为寒气逼人、凝结为霜时,秋风起,但见层林尽染,如霞似锦,一树一树的落叶纷飞飘零,不知不觉间,山河秋已深。

  自寒露起,露气开始变重,气温也会出现明显的下降。在这种季节交替的日子里,是最容易生病的。那么,寒露时节,我们的衣食住行应该关注哪些重点呢?

  首先是适时添衣,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受些冻,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黏膜的耐寒力,为冬天做准备。但寒露后天气已经较为寒冷,对于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者来说,需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以防“冻”出病来。

  八旬老人晏素珍介绍,在她小时候家中长者常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寒露之后,天气转寒,要特别注意保暖。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老人便把单鞋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同时,每天晚上会用热水泡脚,使足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以抵御外部寒气。

  从前,漫长的岁月里,人们跟着节气过日子,无论农桑,还是风物,无论起居,还是行止。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的人们对节气变化的感知变得迟钝。好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传统文化的滋养,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父母,会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触摸感知每个节气细微的变化。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许多人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症状。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专家给出建议,一是注意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二是饮食上要少吃辛辣刺激的食品,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等具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深秋时节,面对秋末寒凉、草木槁枯,人的心情也会不由得低落下来,容易伤感、抑郁。这个时候要多晒晒太阳,适当增加运动,比如:跳舞、跑步、远足、爬山等,都可以有效地宣泄积郁之情,让人变得乐观而豁达,开开心心度深秋。(记者 袁春梅)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