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写好后发先至“绿色”文章 描绘高质发展生态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波涛汹涌的黄海,孕育了连云港古老的文明。

巍峨高耸的云台山,藏着江苏最丰富的生态宝库群。

连云港,这片神奇浪漫的土地,如今天蓝、地绿,云白、水清,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处处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后发先至”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交出了一份高颜值生态答卷。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在全市经济总量翻一番的情况下,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减少了约三分之一。

污染防治攻坚深入推进

海州区玉带河绿道内,红花绿草,生机盎然。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脏乱差的污染之地。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十年,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在海州区一家汽车钣喷服务中心,不一样的操作现场让人眼前一亮:2间烤漆房、2间快烤房、3间打磨间依次排开,双柱举升机、大梁校正仪及汽车整形设备正在紧张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该中心还专门配备了环保治理设施。

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刘海军介绍,这样的钣喷“绿岛”采用目前较为科学的“吸附浓缩”+“催化氧化(CO)”的组合治理技术设备,处理废气率达95%以上,且在钣喷环节全部采用水性漆,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了进一步发挥好钣喷“绿岛”效应,海州区积极鼓励这样的汽车钣喷服务中心发挥共享效应,吸引部分条件较差、规模较小的微小型汽修企业向“共享绿岛”集结,有效缓解钣金、喷涂、补漆作业时的废气对大气的影响,从而实现行业污染物整体减排,助推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这是我市增蓝天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我市实施重点治气工程项目,淘汰整治燃煤锅炉2000余台,淘汰报废黄标车老旧车1.7万余辆,钢铁、玻璃、水泥行业全部完成深度提标改造。2021年,全市PM2.5浓度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83.8%,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石梁河水库是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担负沂沭泗流域洪水防洪调蓄重要职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石梁河水库生态环境问题逐步显现,至2018年,库区过百砂场沿水库岸线星罗棋布,两千采砂船在水面穿梭轰鸣,网箱养殖覆盖大部分水面,“三无”渔船滥捕滥捞,岸线乱搭乱建,给水库造成安全隐患,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由此引起各种社会矛盾频发。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指出“石梁河水库库区内无证采砂,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库;物料堆场无防尘措施,扬尘污染严重”。针对存在问题,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推进库区综合整治,将石梁河水库打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过去十年,我市全力以赴保碧水。新建污水管网1800多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9万立方米/天,实现13个省级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完成城市建成区30条黑臭水体整治,市级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1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88.7%,为沿海三市最优。

近日,笔者从赣榆区获悉,为了更好地管好固废,赣榆区在实施渤海宏铄一期8.5万吨/年废盐资源化处理和1.5万吨/年危废焚烧项目,推动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的同时,建立生态环境、应急、公安等部门+属地镇区联动的协同机制,采用“5+2”“明察+暗访”“常规+突击”等方式,大力开展“清废净土”等专项执法行动,对非法处置工业固废危废等违法行为坚决予以打击。“面”上闭环管理机制。将企业与省厅平台精准对接,保证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移、处置等每一环节都在“眼皮”底下进行。

过去十年,我市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农用地详查,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污染地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实现“两个百分百”,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心,住得放心”。推进危废处置设施能力提升,全市已建成处置能力17.79万吨/年,基本满足现有企业危废处置需求。

9月以来,我市发现了12只黑脸琵鹭在滨海湿地自由栖息。黑脸琵鹭分布区域极为狭窄,种群数量也极为稀少,全球种群数量不到4000只,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2021年,黑脸琵鹭在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由二级升为一级。黑脸琵鹭对栖息地环境要求非常高,此次黑脸琵鹭与白琵鹭种群出现在连云新城滨海湿地修复区,正是我市滨海湿地修复成效的体现。

过去十年,我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占全市陆域国土面积比例23.1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20处、湿地修复2.48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7.4%。生物多样性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共调查到各类物种3673种。赣榆区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东海、海州、连云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

绿色转型步伐持续加快

人类历史上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腾飞,每一次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果,都是为了让人类更好地同自然和谐共生。

风电、光电、氢能利用、高效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的发展,没有哪一项可以离开科技的创新,每一步创新都会带来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产生更多的绿色GDP。

过去十年,我市绿色转型步伐持续加快,一批重点能源项目在港城开花结果。

8月31日,徐圩苏海路地块光伏发电工程完成全容量并网送电,实现了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首个新能源发电工程的顺利并网,这也是目前全国首家大型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并入增量配电网投运发电。东港能源公司项目负责人孔令宽介绍,苏海路光伏发电工程是试水新能源发展迈出的第一步,后续将陆续开工建设纳潮河、辛高圩、埒子口光伏等光伏项目,还将在风电、潮汐能等多种新能源领域积极探索。

连云港石化基地所在地徐圩新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园区快速发展,能源能耗问题成为困扰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徐圩新区加快能源结构优化,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技术,让园区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市持续推动落后产能淘汰,累计完成70万吨水泥、100万吨钢铁、50万载重吨船舶等低端低效产能化解。

在推进能源结构优化提升的同时,我市不断调绿产业结构。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坚持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省比重过半。

调整产业布局。深入推进全市化工行业整治提升,推进企业进区入园,关闭化工企业264家,占比超过77%;完成1300余家“散乱污”企业的关停、搬迁或升级改造。

“这几年,灌河口的水明显干净多了,多年来见不到的小银鱼又重新回到了灌河口。”秋日暖阳下,住在灌南县堆沟港镇灌河口的王大爷谈起变化喜形于色。多年前,因为发展短视,灌河口周边曾一度密布小化工企业。部分化工企业偷排废水废料,不仅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2016年以来,针对中央环保督察提出的“两灌”化工园区污染问题,我市坚持“破”“立”并举,加强“两灌”化工园区整治,铁腕治污、补齐短板、加快转型、优化生态,切实把督察整改要求落到实处。

此外,我市还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圩新区跻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康缘药业等8家企业入选全省首批“绿色发展领军企业”,数量苏北第一。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生态系统的特点要求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从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过去十年,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稳步提升。灌河法庭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创新举措。

2017年12月21日,江苏高院批复在灌南县设立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灌河流域(连云港全市、盐城市响水县、滨海县,淮安市涟水县、淮阴区)环境资源一审案件及江苏海域由江苏海警侦办刑事案件,在全国首次实现了以河海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专门化司法管辖。2020年6月,根据“庭按院建”的要求,灌河法庭智慧化审判大楼落成,配套建成全国首个以“创优灌南模式,共建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环境资源审判实践中心,集环资审判专业化建设、恢复性司法实践、生态环境保护警示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全面展示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成效。

如今,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在李集镇新民村设立单体面积全省最大的环境司法执行基地,畅通生态修复金使用途径,用于农村沟塘水体整治、鱼稻蟹混养、果树种植,通过司法助力乡村振兴。

这样的体制改革创新不断突破。我市在全国率先推行生态副县(镇)长制度,目前已完成首批7名生态副县(镇)长挂职工作,相关做法被央媒省媒报道。完成生态环境系统垂直管理改革,在省内率先推行驻县区局局长、执法局局长、监测站站长轮岗交流,相关经验被省委改革办《江苏改革简报》刊载推广。成立灌河流域环境资源法庭,系全省首家以流域为管辖范围的环境资源专门化法庭。

过去十年,我市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国家试点扎实开展。先后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首个开展“战略环评”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三线一单”管理试点城市、第二批“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地区”。

——政策制度集成创新。建立完善水环境“双向补偿”制度,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建立环保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机制。创新推进“绿岛”项目建设,帮助中小微市场主体降低治污成本。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县区和相关园区,实现应放尽放;环评报告表、报告书审批时限分别压缩60%和72%。建立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对环保信用绿色等级的企业合理降低抽查频次,以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治污从“推着走”向“主动干”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生态美好才有生活幸福。蓝天当纸,绿水为墨,我市将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目标,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努力闯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的新路,用生态文明建设“高分答卷”为百姓幸福生活添彩。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