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蕴含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港城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的英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构筑起一座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展褒扬服务内容,常态化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心系英烈 情暖烈属”活动、修缮扩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全力做好新时代烈士褒扬纪念工作,涵养爱国情操,激励人们保持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奋斗姿态。
开展烈士寻亲
英魂踏上回家路
共和国烈士,是国家和人民永远的情感所向。为让烈士英名世代传承,近几年,我市持续对安葬在辖区的烈士和牺牲安葬在外省市的连云港籍烈士逐一查找核实,建档立卡,为烈士寻亲创造条件。
今年中秋节前,赣榆区海头镇海后村董入福家接到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电话,找寻了53年的董毓祥烈士安葬地点终于找到了。得知这一消息,董入福流泪道:“我终于找到弟弟了。”
董毓祥烈士1968年4月入伍,1969年9月牺牲,1983年换发烈士证,烈士档案记载安葬地点为甘肃省兰州市跃进村清水里烈士陵园。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家人一直没有前去祭奠,这也成为烈士父母一大心病。15年前,烈士母亲王绪珍去世前拉住儿子董入福的手交代说:“一定要找到你弟弟。”董入福根据仅有的信息,到处打听寻找,仍然无果,便找到赣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赣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积极与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对接,并对所辖烈士陵园烈士信息逐名比对,没有比对成功。
今年9月,通过全国烈士褒扬系统比对以及其亲属提供的信息,最终与兰州市东风烈士陵园取得联系,确定董毓祥烈士安葬在东风烈士陵园。原来,烈士档案记载的是牺牲地点而不是安葬地点,而且记载姓名为董入祥,东风烈士陵园墓碑为董毓祥,经烈士哥哥董入福确认,“毓”“入”是辈分排行字,毓为正字,入为简写字。
通过“为烈士寻亲”活动找到亲人的还有施凤山烈士的女儿柏翠芝。前几天,她委托吉林四平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在烈士纪念日祭扫包括父亲在内的76位在四平战役中牺牲的赣榆籍烈士。就在去年,在市、县退役军人部门的帮助下,她找到了父亲的埋骨之处。
和施凤山烈士一起被找到的还有“特等战斗英雄”王西兰烈士。“我们一家都牵挂着大伯,我们只知道大伯牺牲在东北,但具体在哪里不是很清楚。爷爷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交代我要找到大伯到底安葬在哪里。得到大伯的消息后,我们专门去四平祭扫。”王西兰的侄儿王从同说。
让革命先烈与家乡亲属重新相连,既是对英雄的致敬与缅怀,也是对万千烈属的慰藉。我市常态化开展“为烈士寻亲”活动,一方面通过内部系统向其他地市推送烈士信息,另一方面发动社会志愿力量为烈士寻找亲人,加强跨省联动,扩充烈士寻亲“通讯录”。截至目前,已为89名牺牲安葬在外地的连云港籍烈士和安葬在连云港的外地烈士寻找到亲人。
加强设施建设
打造英雄“守护地”
“儿啊,回家来吧,妈想你了!”
8月3日上午,徐祺鹏烈士悼念会暨骨灰安葬仪式在赣榆宋庄镇贤广场举行。徐祺鹏1998年出生于赣榆区宋庄镇柳杭村,2017年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2021年1月4日,徐祺鹏在执行重大任务中,为警示和掩护战友安全身负重伤,后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家乡的抗日山烈士陵园。
烈士纪念设施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是传承弘扬英烈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红色教育主阵地。我市认真履行烈士褒扬工作职责,实施烈士纪念设施“四项工程”,开展散葬烈士墓集中迁葬入园工作,举办“港城百年英烈展”等,充分发挥烈士纪念设施褒扬英烈、教育后人的红色资源作用,努力打造尊崇英雄“守护地”。
每年烈士纪念日前夕,国网连云港供电公司都会组织新进员工代表前往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缅怀革命先烈”教育活动,通过“学党史、祭英烈、献爱心、敬英雄”,为新进员工上好“入职第一课”。
据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处介绍,我市共有烈士陵园21处、烈士墓4852座、4963个烈士纪念设施,有6000余名烈士长眠在港城大地。
近年来,我市投入资金3亿元,实施慰烈工程、县烈士陵园改扩建工程、乡镇烈士陵园提档升级工程和县级以下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四项工程”。
此外,我市结合重大纪念节点,开展“港城百年英烈事迹展”、“百名老兵话初心”活动、新婚夫妇向烈士献鲜花活动,将网上教育和网下活动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传播红色文化,大力弘扬英烈精神。
实施精准服务
解决烈属烦心事
尊崇英雄,更要扎实做好优待抚恤工作,解决好退役军人、烈士亲属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市积极打造“连惠兵”服务品牌,实施“暖心优抚”工程,落细落实抚恤优待政策,多渠道详细了解掌握烈士遗属的生活现状,为烈属办实事、解难事、了心事,广泛营造“尊崇英烈、关爱烈属”的良好社会氛围。
“落实好烈属抚恤优待政策,必须真真切切为烈属办实事、办好事。今年9月,我们开展‘情暖烈属尊崇月’主题关爱活动,组织‘替烈士看爹娘’‘帮烈属圆心愿’等系列活动,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送到他们的心坎上。”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永士说。
“多亏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了我这件事你们跑了多少腿、费了多少事,这个待遇不管我能享受几年,我们全家会永远感谢党和政府。”在灌云县城江山花园小区,83岁的王英拉着前来看望她的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手感激地说。
王英(原名穆如英),出生在沭阳县高墟镇穆庄村,她的父亲穆凤龙烈士1919年出生,1946年在四平战役中牺牲。穆凤龙牺牲后,王英的母亲迫于生计,带着年仅6岁的女儿改嫁到灌云县南岗镇陡沟村,王英也跟随继父姓。因为年代久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政部门婚姻登记档案中都没有记载,现在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中只有王英的名字,而王英的母亲去世较早,所以后来确定烈士子女身份时,相关部门无法确定王英就是当年的穆如英,这个事情就一直耽搁下来。
灌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得知王英的情况后,4次召开相关部门协调会,多次去沭阳县等地调查核实,行程500多公里,走访60多名人员,在沭阳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圆满地落实了王英烈士子女身份问题。
此外,为了“让数据和工作人员多跑腿、让烈属少等待”,我市依托市县镇村四级1803个服务中心(站点),全力打造“1+X”优待服务平台,把服务窗口前置到烈属家里,把“我可以享受什么政策优待”的窗口咨询变为“您可以享受这些优待政策”的上门宣传。为1.2万重点优抚对象提供免费体检,对烈属在内的重点优抚对象列出“十个一”疗养清单。赣榆区帮助烈属、老烈子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灌云县帮助烈属参加重大疾病保险。邀请烈属代表出席“清明祭英烈”仪式、“港城百年英烈展”、“军人驿站”揭牌等活动,广泛走访慰问烈属370人次,发放慰问金40余万元,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传递给烈属。
“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将大力推进红色基因赓续工程,规范做好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加大烈士褒扬和烈属优待力度,加强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断提高清明祭英烈、红色九月、烈士纪念日等主题宣教活动的鲜活力、传播力,在全社会营造尊崇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浓厚氛围。”王永士说。
褒扬是为了更好地纪念,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巍巍云台山,泱泱海州湾,英烈精神,永续传扬。(庄婷婷 孙文倩 汪帮亮 沙庆祝 杨茜)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