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的外卖到了。”这句话不知解救了多少不想出门的宅男宅女。一人一车一手机,接单送货跑小区,外卖小哥奔跑在港城的大街小巷,在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里,按“单”送达。
外卖这一古老的业态,可追溯至宋代。《清明上河图》上也留下了外卖小哥的形象——腰扎围裙,一手端碗,一手握筷,步行送餐。而如今,我们见到的外卖小哥,则是身穿或黄或蓝或红的外卖服,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
“叮咚,您有新的订单。”坐在路边电瓶车上,刚嚼完最后一口面包的杨东生赶紧用手背擦下嘴巴,麻利地从口袋掏出手机,飞快地接单,然后习惯性地踢开电瓶车支腿,一拐弯,驶进海州区通灌北路。他马不停蹄地赶到订单所在的餐馆,停车、下车、取餐、再上车,都是一路小跑、争分夺秒。连续等了2次红灯,他焦急地看了下时间,15分钟后准时将餐送到客户手中。“像这样一单也就挣个三五元钱,一天最多能跑50多单。运气好时能几单连跑,省时省力能多挣点儿。有时一单跑到云台农场那边,来回一个多小时,也就挣几元钱,很不划算。但我们做这行就是替人跑腿,一般不分路远路近,有‘单’就接,接了就跑。”
送外卖是个体力活,平时还好,要是遇上刮风下雨,最担心送错和不能及时送到。“刚干这行时,还没有入门。记得有次我把两个外卖送颠倒了,当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既担心顾客用餐不爽,又担心差评扣钱。还有一次大暴雨,北小区那边水漫过膝盖,电瓶车根本没法通过,为了不送餐超时,我就把外卖抱在怀里,蹚着水过。”杨东生告诉笔者。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如今城区每条街巷,杨东生都烂熟于心,像个“活地图”,不为别的,就为了送货能节省时间,比别人多送几单。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卖业态呈井喷式发展,2021年中国外卖市场交易规模达9300多亿元。我市如今拥有3万余名外卖小哥,撑起了外卖这一新兴业态。
“90后”王莹之前在苏州的电子厂工作,因为常年在外,无法照顾到家庭,所以就辞职回了连云港,加入外卖小哥的队伍。“送外卖多劳多得,时间上相对自由,管理也比较人性化。我有2个儿子,压力较大,送外卖只要不怕辛苦,就能得到较为丰厚的报酬,很公平。”王莹说。入职后,其他人每天平均接50多单,而他则争分夺秒、加倍努力,平均每天要接100多单,当骑手的第一个月就收入上万元。
经过一年的踏实努力,王莹成了美团外卖海州区西小区配送站点的副站长,走上管理岗位。拥有一年骑手经验的他对区域情况熟悉、对站点业务了解,处理日常管理工作、应对突发情况等更是得心应手。“配送服务涉及双方,所以处理问题的时候,要站在用户和配送员2个角度去考虑。”王莹说。平时开例会的时候,他还会和配送员们分享自己的经验,指导他们如何规划配送路线,保障多接单和安全高效配送“两不误”。
“现在这日子很有奔头,我靠自己的双手,用劳动创造出幸福生活。我也一直在学习,学习怎样去带好一个团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有人情味的管理者。”王莹脸上洋溢的笑容代表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探索服务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快递外卖跨行业党委,联合13家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力。海州区依托各新业态行业集中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配送服务中心等,打造“红韵小哥”“红韵益家”“红韵乐购”等“标准共享型+分散服务型”两级暖“新”驿站,让新就业群体有了“暖心之家”,通过强组织、抓队伍、建阵地、优服务、创共赢等举措,将行业管起来、让小哥动起来、把能量聚起来。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月一主题”服务清单,常态化组织活动。截至目前,已为快递外卖小哥、货车司机送去“暖心大礼包”3500余份。此外,通过开展“红色大头针”行动、开设红韵爱“新”暑托班、构建“15分钟暖新核酸采样圈”、设置“红韵小哥”专属停车位等方式持续改善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从业环境。(庄婷婷 王雅萱 朱 丽 史文婷)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