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出现场排爆是什么时候?”
“2015年6月8日。”邵井跃脱口而出。事隔7年,他依记忆犹新。
邵井跃是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安检排爆大队民警,在别人应该撤离的地方他却出现。“当一枚炸弹真实地出现在面前时,排爆场面远比电影里还要紧张。”
“印象最深”的那一次,发生在2015年6月8日下午3时左右,邵井跃接到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指令后,火速赶往现场。事发地是连云区板桥街道一处工地,工人正在打地基,挖掘机挖起一颗长30厘米的炮弹。工地上所有人都吓坏了,因为刚刚挖掘机的“大手”和炮弹曾猛烈撞击过。
就在现场人员撤离到安全距离之外时,只有邵井跃穿戴着30多斤重排爆装备独自走向前方。“密封沉重的排爆服内温度有40多摄氏度,似乎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了,只有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声。”经过仔细周密检查,邵井跃确认这是一颗战争年代遗留下的炸弹,引火已失效不会发生爆炸。将其安全转移之后,拿下排爆头盔的邵井跃已满头大汗,现场传来阵阵掌声。
惊险的场景远不止这一次。
2008年7月28日下午,我市警方接到空管部门报警,称有两架从山东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可能有爆炸物。
当时正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飞机在白塔埠机场紧急降落后,邵井跃先是和同事运用X光机、远距离爆炸物探测仪等先进器材设备及搜爆犬,对机舱、座位、客运行李包进行地毯式检查,随后一堆疑似包裹被挪到空旷场地上。
这时,所有人都远离,只有邵井跃一个人用“绣花一样的细功”一件一件拆开包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紧张工作,终于找出了疑似爆炸物——一瓶含有炸药成分的药品。弄清楚状况后,两架飞机这才重新起飞。“那是觉得最累的一次,也是思想压力最大的一次。”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犯罪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犯罪分子懂的,我要比他先懂,而且要比犯罪分子懂得更多。”邵井跃说。
2000年,邵井跃从南农大毕业,出于对警察工作的向往,通过招警考试加入当时的特警队(巡特警支队前身)。2005年,市公安局成立特警排爆中队,他成为首批加入的队员。
成为一名优秀的排爆队员,首先是要掌握精通各种装备的使用。单位陆续配备的一些进口特种装备,使用说明很多都是英文,而国内代理商所给的翻译仅仅是简单的操作说明。为让这些器材早日生成战斗力,邵井跃苦学英文,随身携带着英汉词典和说明书逐字逐句翻译,并对照说明书,对部件逐个进行研究,很快便熟练掌握了这些先进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排爆工作专业性很强,需要运用到炸药、机械、电子、化工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且爆炸装置精密程度越来越高,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从事排爆工作20多年来,邵井跃几乎把自己全部休息时间都倾注在爆炸与排爆的相关知识学习上,熟练掌握了各类爆炸物装置的性能及拆除方法。巡特警支队于2014年添置了排爆机器人,面对全英文操作说明,邵井跃用了1个月时间便全面掌握了机器人的操作及维护方法。
平日里,邵井跃也会钻研一些工作小窍门,简单组合创造一些小工具使得排爆工作更加安全。有一天,他看到有小孩子在玩跷跷板。“我突然想到,可以直接使用杠杆原理控制远距离的一边,从而得到安全距离排除爆炸危险。”一套利用杠杆原理的“爆炸物抓手”就这样发明出来了。
从警20多年来,邵井跃先后组织实施搜爆行动30余场,执行各类排爆任务100余次,排除爆炸装置40余个,并先后参加过杭州G20峰会、世博会、南京青奥会等多次大型活动的搜爆任务。荣誉簿上的奖项也在不断增加: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被评为市劳模……今年又再添“全省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记 者 史卫平 通讯员 关 宁 姚远)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