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的家在东海县石湖乡乔团村。
毕业于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的他,今年以553分考取南京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
父母离异,父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本不能干重活的他,却坚持着支撑起整个家……
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选择在逆境中奋力拼搏的周健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
孙芳的家在东海县青湖镇东岭村。
毕业于东海县第二中学的她,今年以490分考取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父亲三年前因一场意外去世,一家人靠母亲种地和低保艰难生活,奶奶年老体弱患有脑梗,身体每况愈下。
“困难总是能过去的,坚持就是胜利。”这是孙芳一直以来的坚定信念。
父亲带病种地养家
周健:逆境中拼搏进取
这是一处普通的平房,屋里屋外都被收拾得干净整洁。
“这是我爸妈的婚房,也是我出生的地方。”周健长得白白净净,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有些腼腆,前几日刚从苏州打工回来。
“我想趁着暑假能多挣一点是一点。”周健说,暑假他跟随姐姐去苏州一家电子厂流水线做计件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尽管辛苦,但千元的收入对于大学开学的费用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近两年来,我的腰椎间盘突出越来越严重,干起重活很吃力。”父亲周东洋说,15年前他曾在纺织厂上班,因一次意外摔伤,导致他几乎站不起来,得躺着休息和吃药治疗,因收入微薄,家中生活很拮据。
“妈妈一直在外地打工,会寄生活费给我,一年回来看我们一两次。”周健平静地说。
“今年初,我的病情再次加重,几乎都站不了,钱花了不少,牵引、针灸、推拿、吃中药,各种招数都使了,就是不见好转。”周东洋说,年初去山东郯城一家骨科专科医院治疗,光治疗费就1.6万元。“幸亏国家的政策好,医保给报销了一半。”
这两年,周东洋一直被疾病折磨,身体的协调性大不如前,可他还是坚持带病种地、干农活,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低保和8亩地的收入。周东洋说:“高中期间,多亏东海县白塔高级中学为儿子减免了每学期800元的学费,并申报了每年1000元助学金,让我们暂缓经济压力。”周健有个姐姐,毕业后一直在苏州打工。“女儿工作不稳定,租房子也要花钱。”
“周健这孩子学习上从没让我操过心,也没上过任何辅导班,家里条件摆在这儿,也没能力让他上,还好他自己肯学。”周东洋提起儿子很是欣慰。
“压力大的时候,我喜欢打羽毛球。”周健说,“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复习时紧跟老师的节奏,多做题,勤思考,找对方法,学习不是难事。”
凭借不服输的学习劲头,今年高考,周健以553分考取南京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专业。
虽然学费和生活费还没有头绪,但周健在憧憬大学校园生活的同时,也为自己规划好了未来的学习和职业方向。“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是个新兴专业,选择跟得上时代潮流的专业,毕业后好就业。”周健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与理性。
9月11日报到,但8200元的新生开学费用,对于周健父子俩来说是个难题。
一家人靠低保生活
孙芳:读书赢得未来
这是一处未经整修的农家小院。院内有一些杂物和一辆生满铁锈的拖拉机。
“拖拉机是我爸留下来的唯一物品,没舍得卖掉,看到它就想起了与爸爸在一起的难忘日子。”孙芳低声说。
屋内家具陈旧,一台电风扇是唯一的电器。她和母亲的卧室仅有几平方米,角落里堆放着好心人送来的旧衣服。
“这房子是20多年前建的,每到雨季便漏雨,地面返潮特别严重……”顺着孙芳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墙角有洇水的痕迹。
“爸爸是货车司机,3年前因一次意外去世了。”提起父亲,孙芳和母亲伤心地抹起眼泪。“爸爸走后,妈妈变得不爱说话,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
孙芳的母亲韩仲娈今年42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她爸在世时,收入虽然不高,但日子还过得去。”韩仲娈说,现在家里没有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一家人就指望低保勉强维持生活。
孙芳的奶奶今年76岁,患有脑梗、高血压,身体每况愈下,经常需要打针挂水,但奶奶仍然尽力照应着一家老小。“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太好,干不了重活,只能帮忙种点地、做做饭。”
在这座房子里,最亮眼的就是贴了满墙的奖状。
“多亏好心人给我提供每个月300元的生活费,我很感激他们。”孙芳说,自己努力的动力不仅是希望长大后赚钱能让妈妈过上好日子,更来自于一路上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孙芳从未抱怨过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她更多的是心疼母亲。“家中发生意外,身在其中,我无法逃避。”孙芳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
今年高考,孙芳以490分的成绩考取了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暑假期间,孙芳也想出去打工挣学费,但是家里离不开人。“除了看书,预习大学的英语知识,还给弟弟、妹妹辅导作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年迈的奶奶轻松一点。”孙芳说。
“进入大学后,我会好好学习专业知识,空闲时勤工俭学,希望将来能考研深造,成就更好的自己,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帮妈妈减轻生活负担。”
然而摆在眼前的另一个现实让她很为难,15176元的高昂学杂费让孙芳眉头紧锁。(记者 杨锐冰 张晶晶/文 牟进勇/图)
助学热度持续高涨
杨景雄和魏增巧学费解决
昨日,苍梧晚报第十季“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分别报道了杨景雄和魏增巧的逆境求学、自强不息的故事。
故事发布后,爱心人士刘保祥“秒”捐杨景雄6000元开学费用;市女企协一对一资助魏增巧8000元学杂费。
“谢谢帮助我的叔叔、阿姨们,进入大学后,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努力上进争取拿奖学金,待将来学有所成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魏增巧感激地说。杨景雄也对资助自己的爱心人士表示感谢。
随着大学开学临近,助学持续升温,一个个好消息不断传来。
8月20日,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老师陈娟捐出1000元,分别帮助两位只有母亲的孩子——灌云学子陆慧和赣榆学子范凌宇。
“把爱传递,奉献自己的光和热。”8月20日晚,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共事业发展部的孙利也捐出500元,为港城贫困学子奉献一份爱心。
8月21日上午,市青联社会组织与社会中介界别前往灌云,为孙巧云送去7000元学费。“到学校好好努力,争取拿奖学金。”一行人对孙巧云叮嘱道。
昨天,本报帮助过的2019级东海学子孙文也带来一个好消息。扬大为今年考上该校的东海学子朱少伟送上“开学大礼包”,提供助学金2500元、新生路费补贴500元。此外,开学后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4300元,瑞华启梦助学金5000元,同时提供勤工俭学岗位。
88岁的退休老教师张俊鹏也送来2000元助学款。“我把每一份助学报道都保存下来了,留给社区的孩子们看,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助学热线:13851291243(同微信,工作时间加好友邀请进助学公益微信群)。助学QQ群:157817222。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