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暑假带孩子去哪玩?这让家长颇费心思。
这个暑假,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打卡科普场馆、参加“小小科普讲解员”大赛,参观田湾核电科技馆……
“逐梦科学,乐享暑假”的背后,是全市各地积极探索青少年科普教育新途径,不断提升科普资源的供给力和覆盖面,形成暑期青少年科普“零距离”和“全链接”。
科技馆
成青少年暑假打卡地
暑假以来,灌云县科技馆迎来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这个由序厅、科技之光、基础科学、智慧乐园、宇宙探索、低碳生活、安全体验七大展区构成的科技馆已成为暑期网红打卡地。
市科协科普部负责人介绍,作为“双减”后的第二个假期,我市科普场馆积极组织了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向中小学生开设暑期精品科普研学路线,开设公益性培训课程,联合开展科普教育实践、科普场馆打卡、“小小科普讲解员”大赛等活动。东海、灌云、灌南三家科技馆暑期已接待中小学生3.7万人次。
王悦的儿子即将上四年级,对比这几个暑假,她最大的发现就是:“双减”后,孩子的课余时间多了。“假期有更多时间陪他亲近大自然了。这不,我们也打算趁着暑假,带他多去科技馆、博物馆看看,增长见识。”王悦说,灌云县科技馆是他们打卡科技场馆的第一站,接下来准备去东海、灌南科技馆打卡。
除了可以打卡科技馆,今年暑假,为了进一步丰富城市科普氛围,我市组织了一系列精彩的科普活动。
“小朋友也能开展科技创新研究。”近日,由市科协、市文明办联合举办的“科普童心 文明同行”七彩夏日主题活动在海州区新东街道文昌社区正式启动。大庆路小学黄业举老师围绕“小学生如何开展科技创新研究”,为现场学生和家长开展科普讲座。
听完课后,岳芳感慨良多,“之前我认为,孩子认真学习就行了,参加那些科技活动没什么意义。这堂课让我改变了观念。原来小朋友通过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充分了解自己掌握的科学学科知识,也能促进成绩的提高。”
暑假期间,我市开展100余场次的科普专家、科技志愿服务社区行等活动,让医学、心理、核电、安全等专家走进社区,为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健康知识、暑期安全等专题讲座,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无人机操作、机器人编程等教学辅导,让他们乐享暑假。
科普教育成为热门话题
近年来,随着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科普教育也成为热门话题,让“孩子享受科学”已经成了不少家庭日常的一部分。良好的发展土壤,也培育了一批批青少年科创团队。
“如今,咱们港城已经有一批小朋友科技团队,他们不仅是国家、省、市各类青少年科技大赛的佼佼者,而且还从小树立创新理念,追逐科技知识。”市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7月29日,来自新海初级中学、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海州实验中学、连云港市实验学校的2022年连云港市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师生,齐聚江苏海洋大学,聆听江苏海洋大学毛彬彬、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刘璐璐的实操讲座;亲手设计制作3D作品、操作无人机设备;参观江苏海洋大学海洋馆、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感受科技魅力,体验实践乐趣。
11岁的孟禹希就是其中的一名小学生代表,他表示参与此次活动受益匪浅,“通过参加科技活动,我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我梦想未来成为一名船舶建造师,保护海洋生态,同时也要通过这样的科普活动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海洋。”
和王悦一样,起初,孟禹希的妈妈也担心孩子因此而耽误学习,但在孩子接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她不仅看到孩子身上发生了很多变化,自己的观念也转变了。“现在希望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科技老师引导他将兴趣转化为知识。当然,我们目前所拥有的科普教育资源还不够,希望社会各界给予重视。”孟妈妈说。
孟妈妈的所想所盼,正在成为现实。今年以来,为了助力“双减”政策落实,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百千万助双减行动”民生实事工程,积极对接青少年课后服务需要,推动百家基地、千名专家参与校内外科技教育活动,助力万名学生提升科学素养。目前,全市近100家学校、42家科普场馆(基地)、近600名科技专家(科技志愿者)参与行动,覆盖学生3.7万余名。
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们已经加快了对科技老师的培养。接下来,将有更多的科技老师来到孩子身边,引导他们学习科学,热爱科学。”
希望更多青少年逐梦科学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希望更多青少年逐梦科学,为城市科技人才梯队的建设贡献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各界都应该高度关注科普教育、科普活动。”一位科技志愿者发出呼吁。
7月23日上午,东海科技馆举行2022年暑期“小小讲解员”开班仪式。从理论课程与展厅实践,到急救知识、食物的旅行、电磁奥秘和安全教育等,学生们在学习讲解中掌握礼仪和技巧、探索科技奥秘、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7月30日上午,灌云县科技馆迎来了一批“灌云学子”。他们是灌云籍在外大学生及2022届高三优秀毕业生代表,在馆内开启了一场以“探索科学奥秘,感受科学魅力”为主题的活动。
近日,作为国家科普基地的田湾核电科技馆也向全市青少年发出邀请,邀请他们参加科普研学活动,青少年们还有机会同科技微博网红面对面对话。
“科学普及程度,是决定国家物质文化发展水平和民族创造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一位志愿者表示,“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抓科普就是抓创新,抓创新必须抓科普’的理念,补足科普短板,铸牢科普之翼,站在时代高度定位科普工作,制定实施‘大科普战略’。”
相关专家介绍,我市可充分利用高水平科学家团队和雄厚科技资源优势,例如大学、科研机构等科技平台应进一步面向社会开放,调动各级科协及学会的积极性,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同时把科普主战场放在基层,激励广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文艺工作者,创作高质量科普作品,以短视频、曲艺、小品、脱口秀等大众触手可及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与文化下乡和社区文体活动相结合,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将科普工作做到田间地头。(记者 周莹 通讯员 郑蕊)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