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峰的家,在灌南县百禄镇宋庄村。
他是全市“最美中学生”,多次获得校长奖学金。
今年高考,毕业于灌南高级中学的他以599分考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核工程专业,8月30日前往学校报到。
因父母患病,家里捉襟见肘。但吕峰阳光、乐观,他坚定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董航的家,位于赣榆区墩尚镇大沙村。
2019年,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
今年高考,他以447分考上南通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嵌入式培养)专业。
未来,他将更加努力,让人生充满希望。
599分考上南航
吕峰:我们顶峰相见
穿行在不足1米宽的乡间小道上,两侧的玉米地一人多高,结出一个个喜人的玉米苞。
这是一个四口之家。母亲患有眩晕症,在家无法劳作;父亲腰椎间盘突出导致左腿不能正常走路;哥哥小学没有毕业就步入社会。
“我们都是农民,一直靠种地为生。现在身体不允许,家里的三亩地也承包出去了。”母亲刘同霞说,自己只能干点轻活儿,“我在镇上一家服装厂里剪线头,一天能挣二三十块钱。”
“我要定期去一家诊所做针灸,不然腰疼得受不了。”父亲吕亚明坦言,在没有腰疾之前,他一直干瓦工。因为劳累过度,落下了“职业病”,家里生活日渐拮据。
“卓越学子”“单科状元”“学习标兵”“最美中学生”“校长奖学金一等奖”……母亲将吕峰曾获得的奖状从卧室的柜子里都拿了出来,竟有厚厚一沓,浓缩着这个励志学子的求学故事。
“我不识字,也不懂他这些奖状啥意思,就觉得他学习很厉害。”刘同霞笑着说。
“我成绩还算稳定,初一、高一时都拿过班级第一,最好时拿过年级第一。”穿着素净的T恤,戴着圆框眼镜,一笑起来,双眼就眯成了细细的小缝,吕峰一直笑呵呵的,“今年高考数学没怎么考好,要不然分数能破600分。”
南航的通知书被精心放置在一个专门的紫色礼盒里,封面上“智周万物 道济天下”的南航校训特别醒目,几枚制作精美的校徽,整齐地别在一处,崭新而充满活力。
“我是被调剂到核工程专业的,我最喜欢的还是计算机专业。”吕峰说,自己和班里3个成绩相当的同学都报考了高校专项计划,也均被录取。
“未来,我会继续苦读,努力攀登,争取考上中科大或南大的研究生,创造更精彩的人生。”吕峰笃定地说。
“老二能考成这样,全凭他自己肯吃苦,我们从来没管过他的学习。”母亲说,新生开学费用要8000元左右,这让家里实在为难。
和奶奶相依为命
董航:我要为梦想努
董航家西侧有一块空地,75岁的奶奶将这里种满了花生和黄豆,长势喜人。
“孩子四五岁时,他爸爸妈妈就离婚了,他跟爸爸一起生活。”坐在家中的旧沙发上,满脸沧桑的奶奶打开了话匣子。董航的母亲后来改嫁。2019年,董航的父亲因脑梗去世,留下他和奶奶相依为命。
“爸爸以前是船工,在浙江打工,一年回来一次。他身体不好,我读初一时,他就曾因脑血栓入院抢救过。”董航说,但为了养家并供自己读书,去世前三年,爸爸一直拖着病弱的身子在船上打工。
“在船上打工那些年,儿子从来没在家陪我过年。董航高一上学期快结束时,儿子回来准备在家过年,然而春节还没到,他就病重走了……”奶奶说着,红了眼眶。
“妈妈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偶尔回来看我。”董航说,“从初中到高中,我已经习惯了住校生活。”
“老伴20多年前就走了。家里有一亩多地,我年纪越来越大干不了重活,就租给了人家种。”靠着低保和每年300元的田地租金,奶奶和董航过得很辛苦。
好在学校减免了食宿费和部分学费,董航也懂事,学习十分刻苦。“这些年,我们祖孙俩没少吃苦,就希望孙子能考上大学,生活好有个盼头。”奶奶说。
“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的无限可能。”董航说,生活的苦难带走了他幸福的童年,带走了爸爸的生命,但也带给他坚韧的心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今年高考,这个不服输的男孩以447分的成绩考上了南通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嵌入式培养)专业,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这次考试,英语只有89分,比平时少了几十分,考砸了。”董航说,因为高考期间心态没有调整好,影响到了考试发挥,总成绩也没有平时理想。
暑假里,除了帮奶奶干些家务活,董航还忙着在驾校学车。“得知他考上大学,小姑很高兴,给他买了一部手机,还帮他交了驾校的学习费用。”奶奶说。对于侄子董航,小姑十分疼爱,平时也常照应。
“到了大学我会再接再厉,好好学习,争取考上研究生,将来找个好工作,让我的家人能过得更好一点。”董航说,大学期间,他将参加勤工俭学、打打工,不让奶奶再为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操心。
9月3日就要到大学报到。然而2.2万元的学费让祖孙俩为难不已。
“他爸爸患病三年多,医药费花了一大笔,加上孩子这些年读书的花费,家中早已没了积蓄。两万多元的学费我实在是拿不出来,就拜托你们这些好心人了!”临走前,拉着我们的手,无助的奶奶再次湿了眼眶……
市青联帮扶孙巧云
今日起每天发布两名学子故事
昨日,本报第十季“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报道了灌云励志学子孙巧云的故事。
6年前,孙巧云的父亲因意外去世,母亲靠打零工照顾姐弟三人。今年高考,她以567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录取,成为家人的骄傲。
“未来,我要考研,当一名教师或公务员,回馈帮助我的人。”孙巧云坚定地说。
得知孙巧云的故事后,市青联社会组织与社会中介界别积极响应。在界别主任李欢乐的号召下,该界别青联委员迅速集结,慷慨解囊,为孙巧云筹集助学款,并将前往孙巧云家送上这份沉甸甸的爱心。
目前,我们已报道了23名贫困学子的求学故事,并吸引了广大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捐助学费,彰显了港城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
即日起,本报将每日发布两名贫困学子的励志故事和求助信息,敬请关注。
助学热线:13851291243(同微信,工作时间加好友邀请进助学公益微信群)。助学QQ群:157817222。(记 者 杨锐冰 张晨晨 伏广进/文 牟进勇/图 通讯员 孙 荪 朱影雁 )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