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大学后的这个暑假,你会做什么?
出生在东海县青湖镇四五河村残疾家庭的郑得凡,选择了打工挣学费。
酷热的天气里,他在高温的洗衣房里要连续工作8个小时。
即便这份工作20天只有1000余元的报酬,他依然坚持着。
他的父亲已经年过七旬,右眼失明;母亲12岁时因为地震引发火灾,烧伤一条腿,如今只能靠右腿站立;姐姐初中辍学打工……
一家人的生活靠残疾补助和二亩地的微薄收入勉强支撑。
生活困苦,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今年高考,他以502分考上了盐城工学院数理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
“爸爸妈妈:未来我的肩膀让你们依靠!”这是郑得凡最朴素的愿望。
父母残疾
一家四口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
通往郑得凡家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
这是一座简陋的平房,与周边村民家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相比,显得矮小许多。
“家里一共四口人,我们身体都不好,不能干重活。”领着我们进屋的是父亲郑继全。
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右眼失明,造成视力4级残疾。
“以前老房子年久失修,一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郑继全叹了口气说道,“要不是国家政策好,用危房改造款和低保钱翻盖了漏雨的砖瓦房,我们一家人都不知道怎么过。”
母亲李娜努今年44岁,看到我们,她拄着一根木棍走过来。
“12岁那年,我的家乡云南突发地震,之后引发火灾,我的左腿被烧伤。由于等待救援的时间太久,导致腿部感染,不得不截肢。”说起空落落的左腿,李娜努回忆道。
“脸上、胳膊上都是大片的烧伤痕迹,不敢露出来。”李娜努说,为了遮挡疤痕,她只能穿带袖子的衣服。
“前一阵子,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又查出胆囊结石和肾积水。”为了这个家,李娜努一直咬牙坚持着,一根木棍充当拐杖用了五六年。由于经济来源有限,她只能靠吃药减轻病痛。
为了供孩子读书,家里年年“拆东墙补西墙”,还欠了一些钱。夫妻俩就在家门口种些丝瓜、西红柿等时令蔬菜,当做家里的口粮。
父亲郑继全年过七旬,曾因过度劳累患上了肺气肿,不能长时间劳作。他无奈地说:“家里还有二亩地,每年的水稻等农作物成熟后留一部分吃,其余的拿去换钱,来供孩子读书。”
因李娜努的腿无法正常行走,一放假,郑得凡就陪着父亲到地里干农活。
“儿子从小就表现出同龄人少有的懂事和勤快,家里的、地里的活他都会干。”母亲说,上了高中以后,儿子更加懂事,平时也相当节俭,“每次回家,看到我给他的生活费还剩了一些,我心里就不是滋味,真不知道孩子在学校是怎么过的。”
在父亲看来,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是孩子孝顺又懂事,学习也很努力,是这个家的未来和希望。“我没文化,一辈子没少吃亏,就希望孩子有出息。”不善言辞的父亲坚定地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上大学!”
502分考取盐城工学院
希望学有所成撑起整个家
眼前的郑得凡身材瘦弱、皮肤黝黑,背微驼。
“我和朱少伟是同学。”一见面,郑得凡就说起了本报“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帮扶的励志学医救人的朱少伟。
今年暑假,经熟人介绍,郑得凡找了份兼职,在一家酒店洗衣房打零工,每天工作8小时,包吃包住20天可挣1000多元。
“最难忍受的是大热天待在近40摄氏度的洗衣房,整个人要被热晕了。”郑得凡说,“虽然工资不多,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挣点钱来凑学费,好为父母减轻负担。”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发现我的父母跟其他同学的父母不一样,时常感到自卑,跟外人的交流也少。”郑得凡说,“每次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就会想到我的父母,如果我不好好学习的话,就真的对不起他们。”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郑得凡知道家里条件不好,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的习惯。这么多年来,除了学习上必要的花费,他几乎从不向父母伸手要钱,在校期间省吃俭用,从不乱花钱。
18年来,郑得凡都是穿亲戚和村里好心人送来的旧衣服。“只要冻不着就好。”对于穿别人的旧衣服,郑得凡从不挑剔。
艰苦的环境磨练了郑得凡坚强的意志,在学校里,他学习非常努力。
“降生在哪个家庭自己不能决定,但是我相信通过努力,将来的生活会变得更好,希望自己学有所成撑起整个家。”郑得凡说。
今年高考,毕业于白塔高级中学的郑得凡以502分的成绩考取了盐城工学院数理学院应用统计学专业。他告诉记者,一方面是分数的原因,选择这个专业也是无奈之举,另一方面则是离家近,方便常回来看望父母。
“到了大学我会努力学习,争取获得奖学金;在校期间我会参加勤工俭学,自己挣生活费,减轻父母的负担。谢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未来,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报社会。”谈到大学生活,郑得凡目标明确。谈及未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以后能过上好日子。
走访当天,市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的爱心企业家们也来到郑得凡家里,暖心地送上了书包、行李箱等开学用品。
虽然郑得凡一个暑假都在拼命打工筹措学费和生活费,但如今,开学进入倒计时,8036元的学杂费让他们一家犯起了难。如果你想帮助这个励志男孩,请和本报助学热线13851291243联系。
爱心团队一对一结对资助
陈婷婷收到8800元助学款
昨日,“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报道了毕业于东海高级中学的陈婷婷。今年,她以584分的成绩考取中国石油大学英语专业。她的梦想,是成为像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那样的外交官。
“我们刚成立了‘盐之韵’公益小分队,愿意集体帮助陈婷婷解决大学学费。”“月下读春秋”是晚报的一名爱心读者,8月13日,他和团队成员前往家中看望陈婷婷,并送去2000元现金。“另外,我们还会打6000元学费、800元生活费到她卡上。”“月下读春秋”说。
每天一个励志故事,在激励学子奋进求学的同时,也在激励着广大爱心人士。今年,随着报纸和新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本报第十季“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爱心持续升温,捐款数额不断增加。
最近几天,已经有不少爱心人士提前“认捐”贫困学子,愿意助他们一臂之力。
这个骄阳似火的夏季,正是一份份火热的爱心,让人们的内心得到一丝丝慰藉。接下来,本报还将陆续发布其他学子的求助信息,期待广大爱心人士继续关注和参与。
助学热线:13851291243(同微信,请在工作时间联系,备注“助学”加好友,邀请进助学公益微信群)。助学QQ群:157817222。(记者 杨锐冰 张晶晶/文 牟进勇/图)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