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我的就业故事 | 浦亚:练就干事的“翅膀” 遇到“风口”才能飞起来

● 要学会反思、总结,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 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建议一定要学会积累,借势发展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

就业与个人发展、社会稳定等息息相关。今年以来,我市多措并举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并打出“组合拳”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在这样的政策利好下,是选择创业还是入职?留在家乡贡献力量还是去大城市打拼?我们采访了多位近年来的高校毕业生,分享他们的就业故事。

练就干事的“翅膀”

遇到“风口”才能飞起来

前不久,在华舜集团新丝路有限公司专属直播间里,一名主播正邀请瓜农面对镜头,向直播间的网友推介西瓜。“短短几天,我们已经帮助瓜农销售了十万斤西瓜。”总经理浦亚在一旁笑着说,“互联网帮农特产品打开了销路,为乡村振兴添加无限活力。”

2006年夏天,从淮海工学院(现为江苏海洋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浦亚应聘进入了北京一家网络公司。在那里,他学到了丰富的互联网知识,目睹了互联网信息化巨大的发展前景,感受到了电子商务给城市带来的巨大商机,也逐渐萌生了利用互联网创业的想法。

带着对互联网事业的热爱以及积攒的就业经验,2008年,浦亚回到港城,创办了华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网络推广、网站设计等服务。“创业初期,我几乎每天都在跑市场、找客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都是常态。”浦亚回忆。他还要求公司业务人员在与客户合作过程中,代表公司为客户处理合作上的任何问题,全程跟随、全程把控。

正是他时刻以客户为先,始终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解决问题,华舜网络在港城慢慢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当初的一个小企业,已然发展成集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发、互联网营销、新媒体生态构建、农产品电商等业态的企业集团。

创业从来不是一路坦途,浦亚的公司也曾因种种原因出现过业绩严重下滑。最困难的时候,员工工资都发不了,甚至是濒临关闭。“在创业的路上,我们不仅要面对外界的质疑和否定,偶尔也会有自我的否定和质疑。可即便如此,也不能轻言放弃,要学会反思、总结,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浦亚说。

“目前,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通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不断产生,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浦亚看来,互联网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选择在这一领域创业就业,方向十分正确。但不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增强个人干事本领,打铁必须自身硬。唯有此,当遇到“风口”的时候,才能凭借自己的“翅膀”飞起来。

“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建议一定要学会积累,借势发展。”浦亚说,创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应当先选择就业,在获得一定人脉、社会经验甚至是财富积累后,在创业路上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们生活在一个梦想和价值被尊重的好时代,加油吧!”

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带来新就业。特别是互联网领域,一个个分工精细的新职业层出不穷。为适应社会形势的需要,我市人社部门早在两年前就将网络直播入门、抖音平台在线营销纳入了创业培训项目,感兴趣的毕业生可以重点关注下。不久前,我市正式出台了《关于培养引进电子商务人才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通过实施“十百千万”电子商务师培养计划,力争三年内在全市培育一批一、二、三、四级电子商务师或相同层次电商人才,对新取得电子商务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根据相关规定,按照技能等级给予最高6000元一次性培训补贴。(肖婷婷 邵沛源)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