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叔叔,您好!我就是52年前您救下的彝族女婴,您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啊。”
“客气了,那是军人应该做的……”
7月29日上午,在灌云县城伊山镇城南的退役老兵马继富家中,一次跨越2000多公里的视频通话正在进行。52年前,马继富还是一名军医,在巡诊时挽救了一名处于生死边缘的四川大凉山彝族女婴的性命。52年后,当年的女婴找到了她的救命恩人。
年轻时,马继富在家乡灌云县杨集医院当一名乡村医生。1969年,他响应组织号召报名参军,来到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铁道兵某部服役,被安排到了部队卫生队。
“当年我们部队到四川是修筑成昆铁路的。干部战士们除了繁重的施工仼务外,还支农支教,为当地的彝族老乡送医送药。”1970年的一天,马继富奉命在部队驻地——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永郎镇永跃村巡诊,“那天,我经过永跃村民兵营长贾德才家门口,看到门口围着一群人。”
作为巡诊医生,马继富上前一看,原来是贾德才还不到1周岁的女儿急性肺炎痰堵塞,“家人认为孩子已经不行了,正准备后事。”马继富见孩子脸色还可以,立即施救。
“我直接打了强心剂,后来打了呼吸兴奋剂,因为情况紧急,当时用药的剂量比较大一点,没有按照小孩的体重来用。打完以后就开始人工呼吸。然后就用牙刷把孩子嘴撬开,将口罩上的纱布裹在手指上,把孩子嘴里的血和痰抠出来,然后就口对口进行人工呼吸……”
孩子得救了,此后的日子里,马继富常去回访被自己救活的孩子。“后来部队得知情况,给我记了一次三等功,还把相关的图片以及事迹材料在成都铁道西南指挥部的展览馆展出了整整一个星期。”至今,他家里还保存着一张当年他回访时的照片,照片上,女孩被母亲抱在怀里,年轻的母亲身着少数民族服装,旁边坐着马继富,地上放着药箱。
被马继富救活的彝族女孩贾英,长大后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农商行工作。“小时候,我就常听父亲讲,我是被一名解放军救活的,就一直有个心愿,一定要找到这名解放军叔叔。”贾英通过电话告诉笔者,“直到今年7月28日,我们德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有人和我联系,说江苏省灌云县有人和我核实点事情。没想到,他们讲的正是我想寻找的‘兵叔叔’。”
原来,随着“八一”建军节临近,灌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听说了发生在马继富身上的“彝汉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感人故事,就通过四川德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终于把他们两人通过网络联系到了一起。
从部队退役后,马继富一直在灌云工作,心中也一直牵挂着这位彝族女孩。52年过去,当年年轻的“解放军叔叔”已成银发老人,“没想到还能联系上,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八一’节礼物。”马继富感慨。
“你什么时候能和你爸妈到江苏灌云来玩啊?”“有时间我们一定去看望您。”“孩子,你成家了吧?几个孩子?”“我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工作了,也成家了。小儿子还在读大学。欢迎你们有时间到四川来作客……”7月29日的视频连线,将52年前的往事牵出。
“因为马叔叔,小时候我就很崇拜军人,是解放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贾英说,“我一定会去江苏灌云当面感谢马叔叔。在我的心里,我永远把马叔叔当作我的亲爸爸一样。”(记者 史卫平 通讯员 徐云邦 夏兴俭 )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