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已进入盛夏时节,人们在高温烈日下正常走动都有可能感到头晕、憋闷,即便短暂的雷雨泼洒大地,雨后闷热的天气依然持续。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选择钻进空调房、“葛优躺”,避开烈日的炙烤。
与之相反的是,部分市民秉持“生命在于运动”的理念,走出房间,坚持锻炼。“天热点没关系,出出汗总是好的。”“在家憋着也难受,还不如运动减减肥呢!”“整天吹着空调,万一得了空调病咋办?”……
诚然,运动有益健康,但高温酷暑下进行锻炼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大家注意的,一旦引发中暑等症状,得不偿失。热情激荡的背后,需要些许冷静,绷紧安全这根“弦”。
盛夏户外运动 易引发中暑
市民乔先生是一名上班族,工作之余很喜欢运动,打篮球是他的最爱。每逢双休日,七八名球友便相约到苍梧绿园的篮球场打几局。
7月1日傍晚,虽然太阳已经落下,但天气依然非常闷热,乔先生与朋友在球场上五打五,轮番激战。“前两局还好,只是出了些汗,我喝了一瓶矿泉水补充水分。当打到第三局时,突然感觉头昏、恶心,整个人都虚脱了。”乔先生回忆道。
此时,身旁一名略懂医学常识的球友见他脸色发白、浑身乏力,判断可能是中暑了,立即与另一名球友搀扶着乔先生来到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医生诊断,系“剧烈运动引发的中暑”,所幸送医及时。
今年67岁的市民张叔叔也有类似经历。傍晚时分,他经常到东盐河健康步道锻炼。几天前,因跑步时出汗较多,他又忘记带水,身体出现不适。此时,一名锻炼者经过,腰包中恰巧携带了解暑物品,见张叔叔坐在石阶上,看上去很难受,便将解暑物品拿给他。之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为了保险起见,张叔叔又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高温下市民运动热情不减
7月2日,记者先后走访室外球场、公园及健康步道等多个户外运动场所,发现虽然高温难耐,但不少市民坚持运动锻炼的热情丝毫未减。
当天清晨,记者在苍梧绿园内的东侧篮球场看到,一群中年人在包场打球。此时,旭日初升,但由于闷热无风,许多人已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到了下午,这里便是年轻人的专场了,因场地有限,我们只能选择一大早过来,打完回去洗个澡,就当做一天的锻炼了,挺舒服的。”一名男子说。
当天上午11时,记者来到海宁小区的篮球场探访,此时虽已临近中午,但仍有不少年轻人在场上激烈拼抢。“我已经喝了3瓶冷饮,不然体力跟不上,容易中暑。”打球者小孙对记者说。
当天傍晚,记者又来到东盐河健康步道,时值日落时分,但暑热犹存,步道上三三两两的人在跑步。几分钟后,步道远处出现一队健步走的市民,统一着装、喊着口号,显得精神抖擞。随后,记者又来到郁洲公园,只见公园内跳广场舞、快步走的市民个个汗湿衣衫,面色潮红。有人中途停下来拿出水瓶补水,有人累了就坐在凉亭下小憩一会儿。
出汗越多减脂越快?
当日,记者采访了一名锻炼者董先生。董先生坦言,自己常年坚持运动,除了下雨天,平时每天都会跑上几公里,夏季也不间断。“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人要是整天待在空调下,迟早会生出病来。傍晚出门跑跑步、出出汗,我觉得挺好。”
“这么热的天,不怕中暑吗?”记者问道。对此,董先生称,自己会做好防暑措施,比如携带凉开水、毛巾等,而且家就在公园附近,如果天实在热得不行,跑步则会适可而止。
与董先生坚持日常锻炼有所不同,另一名锻炼者王女士选择户外运动则是为了减肥。她告诉记者,因缺乏锻炼,导致其身体变胖。听朋友说,出汗越多,减脂就越快,而且这种方式在夏天效果会更好,于是她便连续半个月坚持跑步。“效果应该会有的吧,贵在坚持!”王女士说。
夏天运动出汗越多,减脂就越快?锻炼效果就越好?对于这一观点,市区一家健身会所的专业人士方先生并不认同。他认为,高温下进行户外运动,出汗排出的是水分,并不是脂肪,补液后,体重还是原来的样子;而且并非出汗越多,锻炼效果就越好。一旦体内的水盐代谢失衡,就很容易引发中暑等症状。
运动后忌喝冰饮料、吹空调
7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市区一块野球场,只见十余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在大汗淋漓地“激战”。场边有一个泡沫箱,里面放满了冰饮料。此时,两名年轻人下场休息,顺手掀起箱盖,拿出两瓶冰饮料一饮而尽。
其中一名年轻人称,为了降温解暑,球友们凑钱买来了这箱饮料。他觉得常温饮料不解渴,而且放在烈日下被晒得发热,远没有冰饮料的作用大。在郊区的另一块野球场,记者发现球场一侧有一个水龙头,不少打球者玩累了便跑过去拧开水龙头,用流出的自来水洗脸或直接饮用。
“我并不认同运动后喝冰饮料或者饮用自来水,看起来或许能解渴,实则弊大于利。出汗后如果立即大量饮水,会给血液循环特别是心脏增加负担,饮用冰饮料则对身体的刺激更大。”市区某中学体育老师王斌如是说。
此外,他认为,不少年轻人选择户外运动后吹空调、洗凉水澡,从而达到快速降温的目的,这些做法也不科学。“室内外温差大,立即进入空调房、冲凉水澡等,极易导致身体不适应,从而引发感冒等疾病。较为适宜的方法是用毛巾擦干汗水,选择阴凉处休息,缓慢降温。”王斌说。
夏季应选择科学锻炼方式
高温下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运动,存在一定的风险。据相关媒体报道,夏季运动发生中暑甚至猝死的事件不在少数。如何科学进行户外运动?相关人士支出不少妙招。
“运动的时间、地点非常有讲究,一般以早晚为宜,最好选择阴凉处或者通风较好的地方,切勿在中午、闷热天进行锻炼。市民进行球类等运动时,要及时补充水分,最好是盐水或者补充型饮料。补水讲究‘少量多次’,即使不渴也要补充水分。”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的体育教练姜龙说。
近年来,健康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相比年轻人,中老年人似乎更加重视运动,公园里、步道上总能见到他们锻炼的身影。“老年人心脑血管相对脆弱,进行长时间运动容易中暑,这一类人群在锻炼时应把握好度,防止发生意外。”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张苏波建议。
他建议,平时很少运动或者欲借出汗减肥的人群,尽量不要在高温天进行户外运动,很可能适得其反。可选择步行、慢跑、打太极,或者打羽毛球、乒乓球等小球类项目,这些运动方式相对温和。另外,携带急救包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策划 吉安贤 记者 李国瑞)
相关链接:盲目追求“夏练三伏”不可取
每到酷暑时节,户外运动时间过长导致中暑和热射病的患者就会增多。专家表示,盲目追求“夏练三伏”不可取。
热射病又称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以高热和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患者因高温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从而发生器官损伤甚至器官衰竭。天热时,每天的锻炼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以锻炼30分钟到1个小时为宜,以免出汗过多,体温过高,引起中暑。
夏天,人进行体育运动时大量出汗容易脱水,从而使循环血容量减少,加上高温还会使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有可能导致血压明显降低,引起虚脱、乏力甚至晕倒等情况。另外,大量水分丢失后,如果得不到及时补充,会使血液变得相对黏稠,容易诱发血栓形成,诱发心肌缺血、心梗等危险情况。老年人和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运动要量力而行,应避免在烈日下运动和长时间行走,以免发生心血管意外。据《科技日报》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