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用好港城资源 缔造山海文化名都

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开展非遗区域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重要举措之一,是维护和培育文化生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1年,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省政府批准设立,成为省内唯一设区市保护范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随着我市成功获批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江苏连云港山海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也如火如荼,并加快创建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到2025年,保护区内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将得到有效保护,非遗整体性保护格局初步形成。到2030年,保护实验区内非遗将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将成为引领我国“一带一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和沿海地区文化高质量保护的示范与标杆。

山海文化资源 

为实验区建设提供丰富养分

“建立江苏连云港山海文化保护实验区是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方式之一,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据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保护实验区位于我国南北气候带、植物带交界处和黄海、东海的交汇处,以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交融为主要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区域,山海文化融会贯通、和谐共生,呈现出兼容南北、融汇海陆的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兼容性特征,也赋予自身脉络独特、特征明显的社会人文生态和文化保护空间,使得区域内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这些非遗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保护基础至今存续生态良好,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所罕见。

“保护实验区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地域特色明显,文化生态的人文基础和社会基础存续良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据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保护区内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3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4个。保护项目现有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44人。徐福东渡传说、东海孝妇传说、花果山传说、《镜花缘》传说、海洋渔业传说等众多民间典故脍炙人口,造就了地方海洋文化、淮盐文化、西游文化等人文经典,为《窦娥冤》《西游记》《镜花缘》《红楼梦》等历史巨著提供了人文素材与创作原型。

此外,国家级非遗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东渡传说、东海孝妇传说、淮盐制作技艺、东海水晶雕刻,以及省级非遗连云港云雾茶制作技艺、紫菜制作技艺、传统木船制作技艺、海州湾渔民风俗等,依存于连云港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沿海地区富有特色的保护项目,也是区域文化重点传承保护对象和地方文化历史发展标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于江苏和连云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地方文明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和作用。”业内人士指出。

一体、两翼、多点 

科学促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保护实验区保护范围是按‘一体、两翼、多点’空间布局展开的,即以云台山为主体,沿海岸线向两翼伸展,选取多个居民和文化积聚地作为保护区重点建设的区域布局。”据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更需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重视社区的承载作用,注重氛围建设,全面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一体”,是指沿云台山脉的海洋文化与山地文化交融的文化遗产保护流布区域,即从前三岛延伸到东海县温泉周边地区。“两翼”,是指以后云台山为界线向两侧延展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流布区域,即从赣榆区柘汪镇到灌南县灌河口、堆沟港镇。“多点”,是指依据保护区内行政区划确认的特色文化乡镇(街道)、村落,如柘汪镇、海头镇、青口镇等;国家级、省级海洋、山地、湿地等自然文化保护区、保护地和保护空间;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所规划建设、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博物馆、传承基地、传习所和展示中心等;现依然在保护区内长期流布的文化概念、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所依附的物质文化载体;相关物质文化遗产所能展示的遗址、遗迹、遗物等实体形态以及相关的人文空间和社会环境等。

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制定传统医药振兴计划,打造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生产性保护实践基地,提升非遗特色小镇建设……毋庸置疑,在我市创建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际,这些举措培厚了连云港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促进了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培育形成诸多具有影响力的非遗传承系列品牌。

一带一路文化带交汇

助力港城缔造山海文化名都

“就我市发展实际看,‘后发先至’来到了新起点,进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迈向现代化的新阶段。市委、市政府已确立‘着力建设文化强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加快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跨越’的发展新要求。”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在我市持续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创建国家级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过程中,无论是我市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

实际上,保护实验区建设一直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为指导,最终通过各种科学、合理手段,实现全域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整体性、包容性保护传承,努力构建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互助互动、共融共享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态保护系统。

而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建立健全功能完备、体例完善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保持连云港地区文化遗产及相关文化生态和文化环境可持续性发展,从而打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山海城相拥、海陆文化交融、区域特点凸显的“一带一路”中华传统文化集聚传播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是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带的交汇点,海陆文化交汇、山海文化融合,汇聚东西,杂糅共融。徐福故里、孔望山佛教摩崖石刻、西游记文化、《镜花缘》……诸多非遗项目互相促进,共融共生,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了地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使得我市成为“一带一路”文化带上的重要交汇区域和南北文化、海陆丝路文化统筹汇聚杂糅的节点城市,在海陆丝路发展中具有标志性、唯一性和延续性等特点。“历史悠久的千年海陆丝绸之路,培育了我市独特的山海文化,大力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为缔造山海文化名都提供新一轮机遇。”业内人士表示。(张晨晨  徐洪绕)

资料图片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