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生活能多一些经济保障。面对巨大的养老需求,一部分不法分子动起了歪心思,他们利用老年人渴望健康却又节俭、想赚钱却又缺乏防骗意识等弱点,对其进行诈骗。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我市多个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市市场监管部门则在全市范围开展涉老食品、保健品领域专项整治,在守好老年人“钱袋子”的同时,共同守护“夕阳红”。
保健品“坑老”案件时有发生
近年来,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聚焦民生等重点领域,不断强化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始终保持监管高压态势,但保健品坑害老年消费者的案件仍时有发生。
71岁的江大妈参加某保健品公司的销售会议,营销人员劝说其购买口服液和治疗仪等保健产品,并承诺第二天用红包的形式返还其费用,让老人们相信这些产品完全是免费的。江大妈遂向亲友借了3700元购买了一套治疗仪,第二天却没有收到承诺中的“红包雨”,所购买的治疗仪也没什么功效,与营销人员沟通无果后,江大妈将此事反映到市消保委,款项才得以追回。
无独有偶,年近七旬的张大爷在成为某超市“会员”后去参加“专家”讲座,被忽悠后花1960元购买了号称能治疗各种骨病的神药“骨元素”,后来被告知所谓“骨元素”只是一种添加了1%的蛹虫草和1%的人工种植人参的压片糖果,张大爷拍着腿直呼“后悔”。
保健品骗局的几个“套路”
记者从市市场监管部门了解到,保健品骗局有几个显著特点,老年人要擦亮眼睛,不要掉入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
一是用免费做诱饵,如免费体检、免费试用、免费联欢、免费健康咨询……实际上,这些只是骗子引诱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的诱饵。
二是温情麻痹。骗子抓住老年人渴望亲情、害怕孤独的心理,隔三岔五打电话问候或者带着小礼品上门拜访,嘘寒问暖拉家常,组织老年人集体联欢,营造融洽的大家庭氛围,这时老人们往往会逐步放松警惕,在感情的支配下购买那些功效不明、价格又高的保健品。
三是人际游说。保健品商家以高薪招纳一批社交网络庞大的业务员,让他们对身边熟悉的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等进行游说、推销,老年人有时碍于情面,有时则因轻信亲近的人而盲目购买。
四是附赠诱惑。老年人往往受勤俭节约的传统思想影响,热衷于接受商家免费、额外赠送的礼品,一些老年人就是在这些免费礼品的诱惑下盲目购买商家推销的保健品。
五是品牌误导。一些保健品商家致力于自身品牌知名度的扩张,铺天盖地片面宣扬“名厂名牌”,使老人们产生一种误解,肯定是疗效显著才这么有名气,购买这种产品准没错。因为陷入迷信名牌的误区,没有根据自己身体情况正确、合理地选购产品。
综合治理堵漏洞 守护“夕阳红”
是什么原因导致保健品“坑老”问题屡禁不止呢?市市场监管局消费者投诉举报处负责人认为:一是骗子抓住老年人关注健康的心理,利用他们对产品认知能力有限的弱点,花样翻新虚假宣传诱其上钩;二是他们与老年人点对点沟通,以口头方式诱惑,不留痕迹和证据,让监管部门难以有效执法。要避免保健食品“坑老”骗局的发生,不仅要加强对保健品虚假宣传的监管,还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让老年人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科学认识、理性选择保健品,并通过正规途径购买。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市场监管局正在全市范围开展涉老食品、保健品等领域涉嫌诈骗问题隐患整治工作。全市各级特殊食品监管部门在加强对特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引导行业规范经营的同时,还针对市场上将普通食品宣传为保健品,将保健品冒充为药品的虚假宣传、欺诈营销和误导消费者等情况,以科普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提高老年人识假防骗能力;全市各级反不正当竞争职能部门对社区、公园、广场、农村集市、城乡接合部和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店铺等重点场所加强监督检查和市场巡查,重点查处食品、保健品领域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各级广告监管部门也加强了对媒体单位的教育引导,加大广告监测力度,特别是对食品、保健品等广告采取专项监测,对监测发现的涉嫌违法广告线索及时移送执法办案部门;全市各级执法稽查(投诉举报)部门将涉老食品、保健品等领域涉诈问题隐患整治与“铁拳”行动中“神医神药”等虚假违法广告整治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执法行动。
市市场监管局消费者投诉举报处负责人表示,保健品不能宣传治疗功效,凡是宣传能“治病”的保健品,无论是在商超等线下实体店铺,还是通过网络、会议、电视、广播、电话和报刊等方式销售,消费者都不要轻信,同时还可以拨打12315、12345电话进行投诉举报。
记 者 侍 敏
通讯员 杨庆军
实习生 吴怡馨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李江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