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秦男女渡三千,海外蓬莱别有天。镜玺永传笠缝殿,倘疑世系出神仙。”这是清代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写下的关于“徐福东渡”的诗。2021年10月31日,第十二届徐福故里海洋文化节在我市赣榆区举办,82岁高龄的学者张良群在相关论坛上畅谈徐福文化传承与发展,他的观点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
时光上溯到1984年,徐福故里在赣榆金山镇被首次发现,从那时起,时任中共赣榆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张良群便忘情地投入到徐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事业中。近40年来,为研究与传承徐福文化,他先后26次东渡日韩等国,进行考察研究和学术交流。
鉴于张良群对当代徐福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杰出贡献,中国徐福会授予他以“弘扬徐福文化、促进民间友好交往”为主题的卓越贡献奖,市政府授予他“连云港市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奖,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授予他“连云港市十大社科名家”等荣誉称号;韩国南海徐福会为他颁发了“感谢牌”。中国徐福会领导更多次在国际专题会议上赞扬他为“当代徐福”。
■ 神秘古村落的发现,让他结缘一位古人
“1982年搞地名普查,我参与其中。开会回来,我搞了一个调查报告,研究村名来源,原来徐阜村的‘阜’字是曲阜的‘阜’,结果在座谈会上,老道士徐永成和陈守仁等老人反映,过去不是‘阜’字,是幸福的‘福’字,我问那为什么是幸福的‘福’字?原来是为了纪念秦朝方士徐福……”张慎良是当年徐阜村的地名普查员,当年调查的情景,他仍历历在目。而正是这简单的交流,揭开了这个古村落的神秘面纱。
1983年9月,学者罗其湘、汪承恭、沈正平根据金山公社地名普查的线索考察论证后,联名撰写《徐福村的发现及其旅游资源开发》一文,分析了徐福村为徐福故里的可能性。文章在赣榆地区引起极大反响。“这件事通过官方文件在全县传开。我时任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参与徐福故里的考察工作自然落在我的肩上。”张良群回忆道。
次年,《光明日报》发表了罗其湘、汪承恭的论文《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向世人披露了“江苏省赣榆县徐福村是徐福的故乡”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沉寂已久的徐福研究再次在国内外开启了新的序幕,中日学界广泛关注,赣榆县各级领导感觉发现了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个好窗口。当时已担任赣榆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张良群敏感地意识到,以“勇敢探索、不畏艰险、友好交流、和平共处、和谐发展”为精神内核的徐福文化对于刚刚打开国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从工作角度出发,还是出于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我都要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徐福文化的责任。”张良群恳切地说。在他的倡导和斡旋下,赣榆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成立国内首家徐福研究学术机构——赣榆徐福研究会,后变更为“连云港徐福研究会”。他曾带队耗时近两个月对徐福村及更大区域进行发掘和考证,并参与筹划、组织多次国内外徐福研究和中外学术交流,赴日、韩进行学术访问,推动了徐福研究进入崭新阶段。
■ 有徐福东渡遗迹和传说的地方,就有他的足迹
“真没想到中国和连云港对徐福研究做了这么多事,取得了这么多成果。我们日本不能落后,我们佐贺也不能落后,我们要赶上去。”2006年9月21日,日本佐贺徐福国际研讨会在佐贺女性福利活动中心举行。作为唯一外国学者,张良群现场详细介绍了徐福产生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徐福村的发现和考证经过、徐福对中日友好交往的现实意义等多个话题,而作为西日本新闻社副社长的玉川孝道听罢,发出上面的感慨。
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市的徐福研究事业已成为东亚徐福研究的旗帜和领跑人,徐福文化和徐福节、徐福文化国际论坛成了赣榆对外交往的知名品牌和亮丽名片,得到中日韩三国徐福文化研究界的一致认同和高度赞扬。赣榆所举办的徐福节和徐福文化国际论坛现在已成了有着较大影响的国际性、区域性、特殊性的民间交流活动。而这一切美好愿景的实现和达成,都与张良群长期以来不怕困难、孜孜以求的努力分不开。
为徐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张良群以其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精神,投身于当代徐福文化研究与传承事业之中。为取得翔实的一手资料,张良群10次东渡日本、16次到达韩国,沿着徐福东渡线路进行考察研究,与当地学者进行交流研讨;他的足迹遍及日本的佐贺、福冈、八女、串木野、延冈、堺市、新宫、熊野、富士吉田、藤泽,以及韩国的济州、巨济、南海等地。国内的河北盐山、秦皇岛,山东龙口、胶南,浙江慈溪、象山、岱山等凡是存有徐福东渡遗迹和传说的地方,都有张良群留下的深深足迹。
行万里路的同时,他也不忘倾注笔端——近40年来,他先后著有《徐福故里揭谜》《徐福东渡》《徐福与韩国》《当代中日韩徐福文化交流图志》《徐福在日本》《孙中山在日本》;主编《中外徐福研究》《古今连云港》《海外纪行》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一位专家如此评价他:“张良群是当代徐福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以及徐福东渡精神的显著拥有者和体现者,也是当代中日韩三国之间民间友好交往的文化使者。”
■ 为徐福文化的国际传播,立下汗马功劳
“我的祖上是姓秦的。”“作为徐福的后代,我们感到骄傲……”“赣榆县徐福村徐福祠,我要去参拜!”“凡是与中国沾边的事,我都高兴去做!”这是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留下的部分“名言”——羽田孜曾先后两次访问徐福村,并留下“日中友好始祖徐福”的墨宝。而在促成这些事情上,张良群功不可没;甚至后来他还将冲洗放大的《羽田孜前首相在赣榆》的照片,于东京亲手赠送给对方,被对方郑重放在事务所办公室显眼地方。
实际上,与羽田孜结缘,只是张良群在研究徐福道路上的一个温暖“插曲”——几十年来,这位“文化官员”倾其毕生精力把徐福文化这艘“楼船”驶出了连云港,驶向了中、日、韩三国民间文化交流的每一个码头和站点。而在中日韩从事徐福研究的团体和学者的心目中,张良群已然成为当代徐福文化研究与传承的一种象征,是中日韩多地举办徐福文化研究和交流活动永恒的首席嘉宾,为徐福文化的国际传播立下汗马功劳。
比如2008年10月22日,在韩国西归浦徐福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张良群第一位做基调演讲。大概因为他是中国唯一应邀的论文发表者,或者是因为观点比较新颖又贴近“徐福与长寿文化”会议主题,或者是由于演讲能够联系中日韩有关实际引起大家的共鸣,演讲获得了与会学者的热烈掌声。日本专家池上正治说:“张先生讲得很好。”西归浦徐福研究所所长朴正锡说:“您的演讲水平很高,为学术大会增了光,我们要好好谢谢您!”
2013年3月19日,韩国南海郡举行南海徐福会创立8周年暨《南海徐市过此》出版纪念会。张良群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应邀出席,在论文《南海锦山徐福石刻考论》中提出“南海锦山‘徐市起礼日出’岩刻,应是东亚唯一存世、历史最久的徐福文化遗存”的观点和兴建徐福纪念建筑的建议,引起南海官方和民间的关注。会议闭幕第二天,郡守郑炫台主持召开锦山徐福公园建设座谈会,还让徐福会事务局长朴珍基给张良群专门打来电话,征求他的具体建议。现在,南海锦山徐福公园已初具规模。
如今,已退休多年的张良群仍笔耕不辍,于2021年推出了《徐福在日本》一书。他说:退休后,我对自己提出“健身、读书、交友、写文章”的生活规划,即便因身体原因和疫情影响,我参加的国内国际研讨会议渐少,但仍坚持撰写有关文章,在网上传递中日韩徐福文化研究的信息,贡献一份光和热。
张良群的钻研精神使人越加钦佩,正如一位学者所言:“虽然古人徐福驾驶楼船没有找到长生不老的仙药,但张良群所驾驶的以传播和弘扬徐福文化为使命的新时代的文化楼船,其所担负的使命和事业则是长生与不朽的。”(张晨晨 陈博林 卞小敏 文/图)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