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骄阳炙烤着港城大地,连续多日的无雨加重了今年以来的旱情。面对持续的干旱,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抗旱点调会、部署会,动员并组织全市广大干群抗旱保民生。市水利部门也进一步强化水情调度和用水管理,加大调引江淮水源流量。市县区多措并举,合力攻坚,以必胜的决心全力打好这场抗旱保民生硬仗。
■ 高温干旱
多部门众志成城抗旱保苗
今年以来,我市发生了冬春、初夏连旱。截至6月初,全市平均降水量87.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6成。尤其是4月份以来全市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9成,部分地区连续无雨超过42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二少值,已达重度气象干旱。
“今年天气太旱了,好长时间没下雨。前阵子我们一直提心吊胆的,担心没水给我们栽插水稻。没想到,自夏收夏种以来,水还真就没断过。听说啊,这水还是从长江那边调过来的,要不是这水调取的及时,我们这些种田的可真要愁坏了。”灌南县田楼镇田楼村村民孙玉军说道。
不仅农作物面临旱情威胁,城区的园林绿化也遭受着干旱的考验。连日来,由于气温逐渐升高,加之雨水不足,园林绿化普遍缺水。与以往青翠欲滴的情形不同,街头的绿植在正午时分也耷拉了“脑袋”。
为缓解持续干旱给园林绿化生长带来的影响,市及各县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多措并举,全面开展抗旱保苗工作,为园林绿地“解渴降温”。
夜幕降临,赣榆城区金海东路上灯光璀璨,车流渐稀,四五辆绿化水车正在缓慢前行,绿化工人手持喷水管,抢时间浇灌绿化带苗木,全力为绿植“解渴”。“针对今年降雨量异常偏少,城区绿化苗木严重干旱的实际,我们在做好日常管护的基础上,于近日组织干部职工分组包路段、包公园广场、包住宅小区,利用早晚时段,避开高温日晒,全面掀起抗旱保绿热潮,精心呵护城市‘绿肺’。”赣榆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绿化管理科科长陈浩荣说。该区住建局还在城区东南西北布设10个取水点,便于水车就近加水、缩短运输距离,现在每天出动水车54台,开动水泵28台,浇灌绿地近100万平方米。类似的抗旱浇水养护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园林绿化的旱情。
■ 科学调度
保障生产生活用水供应充足
6月9日,位于灌南县灌河北岸的灌北泵站,随着机组轰鸣,清澈的江淮水从硕大的提水管道中奔涌而来,沿通榆河一路北上;而位于东海县境内的房山翻水站,从4月26日起就满负荷运行,三级翻水向石梁河水库及沿线供水;再加上中线的蔷薇河、沭新渠引供水线路,东中西三线调引江淮水,这在我市抗旱史和调水史上尚属首次。
“早在今年4月中旬,我们就根据本地水资源紧缺,又地处省供水末梢的实际情况,科学预测麦收过后的水稻栽插大用水季节用水状况,果断制定出提前向省水利厅请求调引江淮水、提高境内河道水位的策略,积极备战用水高峰,确保大旱之年无大灾。”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建表示。
今年调引江淮水源的工作一直都在持续,1至6月份调引江淮水量达到10.3亿立方米。进入6月以来,淮委和省水利厅加大向我市供水力度,调水流量累计加大到123立方米每秒,其中桑墟电站25立方米每秒,蔷北地涵15.8立方米每秒,沭新退水闸25.4立方米每秒,南偏泓51.7立方米每秒。随着旱情的发展和农业大用水的到来,省水利厅第三次启用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进行应急供水,送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有效缓解两灌用水紧张局面,力保徐圩新区用水。
在加大调引江淮水的同时,石梁河水库、小塔山水库等大中小型水库及时开闸放水,满足灌区农业用水需求。市县区水利部门针对山丘区、平原区、居民饮用水和工矿企业生产用水的不同情况,从四个方面立体化进行水情调度,既优化了调度方案,又达到精细调度,既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用水又确保了居民饮水不受影响。由于调度措施科学合理,尽管天气干旱,但全市大中型水库蓄水总量仍达到4.3亿立方米,较往年同期还偏多16%。
■ 统筹兼顾
改进方式节约用水杜绝浪费
在连续干旱的影响下,节约水资源、把有限的水资源用在“刀刃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此,我市也下达了全市用水计划,确保合理分配有限资源。要求通过优化灌溉方式,改进种植方式,推广使用节水灌溉器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无序取水行为,杜绝水资源浪费。
近日,在东海县部分主次干道两旁的树下,放着一个个大白桶,大白桶通过输液管往行道树根部滴水。这是该县住建局园林部门自制简易滴灌设施,在为树木抗旱“解渴”。在一棵广玉兰树下,只见园林工人很快将大白桶加满水,水顺着输液管流到树围池里,慢慢浸润到树木根部,没有发生任何抛洒浪费水源现象。
“由于行道树树围池与地面齐平,加之地面长期干旱,用水车浇水存在‘浇快则溢,浇慢费时’的缺点,对解决旱情效果不理想。”东海县住建局园林处工作人员介绍,在园林养护车、水泵等全面浇水的同时,辅以滴灌浇水模式,能够针对性解决行道树缺水问题,让树木一次性浇透,缓解旱情。
东海县的创新举措只是我市创新方式节约用水的一个侧影。在抗旱过程中,各县区、乡镇等水利基层单位纷纷组织技术力量,坚守在渠首闸口,严格按照抗旱方案中制定的用水计划,守好每一条支渠的闸门,做好沿线各村分时段轮流用水工作。在部分用水相对条件较差的地方,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积极应对,及时调拨各种抗旱机具引水灌溉,保证农作物适时播种。高效节水灌溉既是农业抗旱最有效的措施,也是今后高效农业发展的趋势。
地处丘陵山区的赣榆区厉庄镇东陡岭村,旱情尤为严重。但得益于高效灌溉节水工程建设,东陡岭村14个种植大棚却是另一番景象,蓝莓、豆角等瓜果青翠欲滴,果实累累。“多亏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这么旱的天,我们仍能灌溉。”市委驻赣榆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厉庄镇东陡岭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扬介绍,电灌站将水通过供水管道送过来,地头上有控制阀门和水表,田块里有小管道通到作物根部,即能满足用水需求又不浪费水源。
“从抗旱保供看,目前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市河库可用水量3.7亿立方米,占正常蓄水量的77%,上游洪泽湖蓄水位偏低,石梁河水库来水偏枯,补给我市河库水源有限。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抗旱保供,合理蓄水保水,防范旱涝急转、旱涝并重、高温久旱,及时与淮委、省水利厅等沟通,积极援引江淮水,保障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有序供应。”颜建说。(王怀诗 李军 于雪 张永进 夏国瑞 朱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