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2年高考还有几天时间,处于冲刺阶段的考生们,既有跃跃欲试的兴奋,也必不可少掺杂着大战在即的紧张。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周宜智提醒考生,考前做好合理规划,复习更高效。
梳理为主 训练为辅
经过几轮的复习,考生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应考知识,这些知识就像书架上的一本本书,需要整理。周宜智建议,考生一定要相信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觉按照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和总结,一定程度上对教材的知识进行系统化,便于明确考试重难点。“因为高考是一种全方位、注重综合能力的选拔性考试,不会刻意回避知识的重难点。”所以,考前应以知识梳理为主,进行必要的训练也不可或缺。
训练是把梳理总结出来的东西通过做题印证一下,将知识体系、解题思路与技巧在脑海里熟悉、过滤和整合。但做题时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要注重题型的规范性,历年真题是最好的样题,要吃透。多揣摩命题者的意图,多比较几份试卷的相似性,你会有大的收获。要在每天的反复总结中逐步提升,保持良好的得分感觉。
合理规划 统筹安排
考生要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任务并严格执行,当然,最好预留两三天的机动时间以应对突发情况。理想情况当然是考前复习的遍数愈多愈好,因为每一遍复习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周宜智说,虽然高考命题不回避重难点,但这时候在难点上过度纠缠是没有意义的。首先,一份试卷上不可能都是难点,其次,考生长期没有解决的难点,在最后几天的复习中突然解决掉的可能性也不是太大。所以,考前复习应以熟练运用已掌握知识为主,做到“卖油翁”的“唯手熟尔”方为臻境。当然,为了提高效率,梳理和训练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防止“一看到底”或者“一练到底”。
规律作息 规范作答
考生的考前作息时间需要逐步调整,高考首门考试时间是6月7日上午9点至11点半,这就要求考生从8点开始就要逐渐亢奋起来,甚至在复习内容上,语文的复习也要调整到上午时段,从而到走进考场时形成良好的生物钟,尽可能减少非智力因素影响。考前还要培养巩固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审题、作答、检查,有条不紊,一气呵成。每天必要的辅助训练有意识地兼顾速度和规范,既要答案的正确,又要书写的美观。(记者 赵阳 通讯员 周峰)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