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既不是种在海水里,也不用海水浇灌,它是耐盐碱性水稻的一个品种的俗称。眼下,全国“海水稻”大规模插秧陆续展开。今年全国预计推广“海水稻”种植面积超100万亩。
从2012年到2022年,耐盐碱的“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阶段,发展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截至2021年底,全国“海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分布在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等十多个省份,品种覆盖全国四大类典型盐碱地。
连云港:
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
在沿海滩涂推广种植
地处黄海之滨的连云港有不少盐碱沿海滩涂。近年来,当地选育了多个耐盐碱水稻品种,在沿海滩涂上推广种植。这几天,记者在连云港市农科院东辛试验基地看到,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盐田育3号和盐田育4号,已经全部完成育秧。
连云港市农科院院长徐大勇表示:这两个品种品质也很好,能达到三级优质米标准,产量也是蛮高的,能够适合我们沿海盐碱地种植。
目前,连云港市有9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系陆续进入国家、省级各类水稻区域试验。
盐碱地种水稻
荒滩变良田
“海水稻”是专指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可以在海滨滩涂、内陆盐碱地种植。2012年袁隆平院士组建青岛海水稻研发团队,开始耐盐碱水稻的选育研究。
2017年9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在千分之六盐度灌溉条件下,筛选出4份表现较好的耐盐碱水稻材料并进行一个小面积的测产,其中表现最好的一个水稻材料,亩产达到了620.95公斤,这标志着“海水稻”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截至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团队在全国五大类盐碱地区建立了8个“海水稻”试验种植基地,同年,全国试验种植约2万亩。2020年10月12日,山东东营垦利永安基地“海水稻”测产,最高亩产860公斤,创全国“海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2021年,“海水稻”全国种植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截至目前,耐盐碱水稻品种已有8个通过国家审定。
我国近1.5亿亩盐碱地
具有开发利用潜力
据专家测算,我国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其中,近十分之一的盐碱地,也就是近1.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我国盐碱土分布区是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变化决定的,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个大类型。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银心表示:“这部分土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除了对现有农作物的改造,以及耕作措施和栽培方式的改进之外,我们大部分时候是考虑提高现有农作物的耐盐性,所以(盐碱地)如果能真正用起来的话,对于解决我们的口粮问题是非常有战略意义的。”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发布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盐碱地总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大约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未来耐盐碱作物大有可为
专家表示,除了水稻,我国还有不少耐盐碱农作物。目前,农业科学家正致力提高农作物的耐盐碱性,未来耐盐碱作物大有可为。
目前全国推广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类型,有东北苏打冻土盐碱地、环渤海盐碱地、西北干旱半干旱盐碱地、滨海小流域类型盐碱地、东南沿海新生盐碱地,以及中部退化耕地次生盐碱地。这些地方,也能种植其他耐盐碱农作物。
在盐碱地上种水稻,通过长期排盐,对盐碱地具有改良作用,这样就能够实现把盐碱地逐步变成良田的目标。
据新华网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马静静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