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航员这个职业,对大部分人来说都很陌生。按照国际惯例,外籍船舶进出我国港口,必须由中国引航员登船引领。这艘外籍船舶就像一块流动的国土,引航员是第一个登船的中国人,所以引航员又被称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
每次执行引航任务时,连云港引航站的二级引航员李万垒,都会全副武装地登上外籍船舶——防护帽、护目镜、口罩、防护服、手套、鞋套……穿着这样一身装备,无疑给本就危险的舷梯攀爬增添了更大的难度。“在这个岗位上,就必须要严守‘水上国门’第一关,这点辛苦不算什么。”李万垒说。
踏浪逆行
守护“水上国门”第一关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国际航空一度中断,海上运输成为防疫抗疫、进出口贸易和民生等物资保障的主渠道,船舶引航的压力骤增。彼时恰逢春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万垒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温馨假期,在亲了亲6个月大的儿子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守护“水上国门”的引航队伍。
作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引航员是先于海关第一个登上外籍船舶的人员,外籍船舶的具体情况无法确认时,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装备成了李万垒每次执行引航任务时的标配。
“一般船舶的引航时间大概在三至四个小时,长的达六至七个小时,为了船舶的航行及靠离泊安全,引航员往往需要与船长及驾驶台团队成员面对面沟通交流,这就意味着要长时间与外籍船员面对面接触。”为了尽可能避免在船上如厕,李万垒在登轮前总是提醒自己少喝水、不喝水。而由于不能在船上就餐,遇到连续作业情况,他更是常常连续几顿吃不上饭。
在新冠疫情持续的两年多时间里,李万垒始终坚守在岗位上,“引航专班”也成了他“标配”身份。截至目前,他已参加专班30余次,核酸检测近200次,酒店隔离近400天,引领外轮567艘次。
担当作为
精准服务暖港航
2021年9月,“新海通26”轮计划停靠赣榆203泊位,但由于流大,船速提不上,若不能及时赶上潮水便有搁浅的风险。基于安全考虑,李万垒当时建议船长回锚地抛锚,等待下一次高潮进港。
然而,船长接下来的一番话令他动容:“因为疫情,船上的食物和淡水越来越少,船员已经连续吃了一个多星期的面汤。如今,船上不剩一粒米,面粉仅存不足10斤,更别提肉和菜,如果再不靠泊,就断粮了。”看着眼眶发红的船长,李万垒下决心要啃一啃这块“硬骨头”。
经过精确的反复计算,李万垒最终确定到达泊位前还有0.2米的富余水深。虽有一定风险,但为了全体船员,他决定试一试,于是他当机立断,即刻靠泊。最终,凭借着多年的靠泊经验和过硬的引航技术,终于安全地将船靠泊在203泊位上。船长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谢,李万垒却笑着说自己只是履行了工作职责而已,然后又投入到下一条船的引航工作中。
“疫”不容辞
夫妻并肩作战
李万垒作为一名引航员,肩负着“外防输入”的重任,实行专班后,整月不能回家是常态。他的妻子,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一名共产党员,在本轮疫情中也冲在了第一线。
为保障患者安全,李万垒的妻子和驻守在引航一线的丈夫商量后将2岁半的儿子交由保姆照顾,自己则主动请缨24小时留守医院,直至全市解封。没有父母的陪伴,年幼的孩子醒来的第一句话经常是:“我要找妈妈。”听到开门的声音,经常会说:“我猜是妈妈回来了。”然而每次都以失望告终。
“对孩子还是心有愧疚的,但没办法。”在李万垒心中,所有的坚守只为职责所在,对孩子、家人的牵挂也只能默默藏在心底,“因为只有‘大家’好,我们的‘小家’才能安。”(肖婷婷)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张笑爽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