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疫线风采 | 彭献镇:疫情流调中的多面手

如今,流调成为人们熟悉的字眼。事无巨细地电话询问,不分昼夜地分析追踪……我们可能从来都没有见过他们,但他们打出的一个个电话、形成的一个个流调轨迹,为有效防止疫情扩散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市本轮疫情发生后,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公共卫生学部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教研室副主任彭献镇第一时间响应,加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流调溯源中心信息组。自3月7日至26日,他连续奋战20天。

发挥专业战疫情

他是流调一线的侦察兵

“那时候我主要负责每日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彭献镇告诉记者。由于前端数据很晚才能拿到,经常连夜工作,多次24小时无休连轴转。“因为高负荷连续熬夜,我的作息出现颠倒,往往在休息的时候却无法入眠,甚至睡觉做梦都在思考流调工作。”那段经历成为彭献镇难忘的回忆。

与病毒赛跑最重要的是时间,彭献镇借助R语言软件开发出了一套数据文件的批量处理软件,解决了手动处理数据的耗时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次紧急任务,需要在当夜迅速准确查找阳性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时空伴随者。彭献镇拿到的原始数据文本混乱,且与多日结果混合在一起,手工操作至少要数个小时。他迅速编写出函数,自动识别日期及其对应的CT值中的O及N,几分钟就将100多个病例十几天的结果自动归纳好,及时进行了风险研判。

立足岗位守初心

他是科研前线的耕耘者

作为高校流行病与统计学教师,彭献镇始终关注疫情最新发展动态,追踪最新疫情科研成果,在科研方面不断拓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

在2020年全球疫情暴发之时,彭献镇便主动参加了市疾控中心组织的流调队,随时保持“备战状态”。他面向全院师生开展《传染病知识防控科普》第一课。目前正参与编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一书,为校园疫情防控和多病共防提供了专业保障。他精于钻研,成功申报了《气候、空气颗粒物及流感症状对新冠肺炎的预测、预警研究》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变化与持久性模型预测研究》等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科研课题,工作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9篇,其中SCI论文3篇,北大核心期刊3篇。

立德树人树标杆

他是言传身教的引路人

“作为一名老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言立行,在价值观和品格上为学生作出正确示范。”在一线抗疫现场,彭献镇利用短暂的休息时间,为同学们讲述《医学统计学》课程。这批学生刚刚结束康达学院工作站的流调溯源工作,师生流调团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实现了“胜利会师”。

​为响应市新冠肺炎应急处置指挥部号召,康达学院成立了“流调溯源组康达学院工作站”,200余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经培训后化身“侦察兵”,全力以赴投入本次疫情“次密接”人群流调追踪工作。3月8日~3月24日,接受8418人次密接排查任务,完成上报排查次密接13292人次,新发现密接47人。

“从我们手中过的每一条数据都不是简单的数字,这背后承载的是万千家庭的安危。在这场疫情大考下,我们都是答卷人,需要全力以赴地让我们的专业知识真正地为这个社会有所贡献。”彭献镇在线上课堂上和同学们这样说。

作为一名教师,彭献镇用言传身教为学生上了一堂“担当”之课。(庄婷婷)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