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战火纷飞的港城大地,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毅然走上革命之路,蘸着硝烟和鲜血写下壮丽的青春诗篇,留下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港城青年茁壮成长。
寻访少年英雄 总有一份感慨在心中
日前,在位于赣榆区境内的大吴山战斗纪念地,伴着阵阵松涛声,在庄严肃穆的纪念碑前,来自黑林镇的几名中学生,被碑文记载的八路军二十三团英勇抗击敌人、“小鬼班”不怕牺牲的故事震撼了心田。
1945年初夏,八路军二十三团抓住敌人“扫荡”返回的时机,在大吴山南麓打了一场伏击战。整个战斗历时不足半小时,却异常激烈。
在行动前,团首长曾再三动员“小鬼班”不参加这次战斗。吃尽旧社会和鬼子、汉奸苦头的“小鬼”们却坚决不肯。团长只好批准给他们每人三颗手榴弹,跟在大部队后边。可到了埋伏阵地,小鬼们却偷偷溜到最前沿的桥底下。
当鬼子到达我军伏击区域时,二十三团一起开火。“小鬼班”从桥底钻出来,将手榴弹投向敌群,顿时炸死二十多个鬼子。伤亡惨重的鬼子马上组织全线反扑。随后,打光手榴弹的“小鬼班”在部队的火力掩护下后撤,但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中,“小鬼”们全部壮烈牺牲,年龄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12岁。
“一样是豆蔻年华,他们却毅然选择用鲜血和生命成就今天的美好生活,也让青春永远定格在世人心中。”在聆听中经受灵魂洗礼,感受到胜利果实来之不易,在场的中学生们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传家宝”映初心 红色基因永赓续
“父亲去世快两年了,这是他生前精心保管并留给我们的‘传家宝’。”日前,在赣榆区城头镇家中,郭庚产再次从箱底捧出用红布精心包裹的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其思绪也回到了父亲在世时为他讲述祖父抗击日寇、英勇牺牲时的情景……
“我的祖父叫郭守聚。听父亲讲,1943年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受进步思想影响,25岁的祖父走上抗击日寇、杀敌卫国之路。”郭庚产说。1944年初,在参加完东海的一次战役后,郭守聚所在部队回撤赣榆县城(今赣榆区),后在官河的小伞庄与日寇相遇。“激战中,年仅26岁的祖父左胸被日本鬼子的子弹打穿,壮烈牺牲。”郭庚产说,当时他的父亲只有7岁、姑姑4岁,最小的叔叔还在襁褓中。
建国后,郭守聚正式被评定为烈士,并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了烈士证明书。随着党和国家对烈士遗属抚恤政策的全面落实和经济条件的好转,郭家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郭庚产说,姑姑长大成了家,父亲在党和政府的教育培养下,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村干部,叔叔中学毕业后被安排当了一名社办工人,后辈中更有多人读了大学、入了党。
“战争年代,祖父为国捐躯,虽死犹荣。和平时期,郭家的子孙后辈不仅会将‘传家宝’好好珍藏、精心保管,并一代代传承下去,也会继承红色基因,勇于担当,在各条战线奋力拼搏,谱写家庭新篇章!”郭庚产表示。
用“支前精神” 照耀青年前行之路
除了战场上的真刀真枪和流血牺牲,抗战期间,踊跃支前的民众也为配合我军在正面战场对敌作战取得胜利做出重要贡献。1947年春,竹庭县(今赣榆区)青委会副书记王纯正带领城头区民工出发支前。根据上级要求,为取得建团工作经验,他在城头区支前民工团中,结合立功运动,在前线发展了全县第一批团员,并建立全县第一个团支部。
新入团的青年和群众不惧敌机扫射轰炸,不畏冰雪严寒,担架扛上孟良崮,车轮滚滚战淮海,千帆竞发渡长江,迎风破浪下舟山,为前线运送粮食、弹药,抢救护送伤员。在支前的战火中,人人都立了功,受到党组织的表彰,并涌现出一批支前功臣模范,竹庭县的董力生便是其中之一。作为青年中的一员,她是队伍中唯一的女担架队员,不仅和男队员一样完成了抬担架任务,她还自掏腰包买糖、买米给伤员吃。遇到陡坡,她便跪着抬担架走路,以减少担架的倾斜度,荣立了特等功。
去年6月底,为弘扬“爱党拥军、自力更生、万众一心、负重奋进”的支前精神,由赣榆区精心打造的“全国支前模范”董力生故居暨赣榆人民支前纪念馆开馆迎客。之后,每逢重要节日、纪念日,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市民、游客便会到场馆参观、开展教育活动,传承支前精神。
“在抗战最紧要关头,支前的民工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冲锋在前线,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为后世青年树立了学习榜样。”在一次学习支前精神的参观活动中,来自赣榆区的一名青年党员干部表示,新时代青年干部更应具备这种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青春在时代发展中发光发热,迸射出强大的正能量。(记者 伏广进 通讯员 曹梦扬 陈晓凡 高传明 朱代桂 吴涛)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