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太无聊,我就在线参加了几场豆瓣网阅读小组组织的读书活动。”疫情防控期间,豆瓣网资深用户小刘在线参加了某个历史人文类读书小组组织的读书“打卡”活动。她告诉笔者,居家期间,除了在线打卡了《以色列:一个奇迹国家的诞生》《素食者》等几本历史人文类书籍,还在阅读类APP书单里找感兴趣的书付费阅读。
无独有偶,我市各大图书馆和各家书店在复工之际,也纷纷晒出各自的线上“成绩单”——除儿童教科类图书销售或借阅出现增长外,家居、烹饪、健身保健、娱乐休闲等品类的占比也有所增长。此外,抗疫类、心理学书籍也意外成为热门书目,反映疫情防控期间市民需求和情绪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说明疫情对我市全民阅读生态的影响。
宅家抗疫期间,“兴趣阅读”渐成主流
“疫情期间,我们一家仍在租的房子里陪读,我就把之前看过的书又拿来重新阅读。这本《偷影子的人》是孩子推荐给我的,是一部温暖治愈的小说,语言平实朴素,内容简单明了。”市民王婧介绍了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阅读生活。因为家有读高三的孩子,她目前阅读的书多以志愿规划、心理疏导为主,但难得工作按下暂停键,让她也能适时地拿起自己久未阅读的好书,静静阅读了一个月时间。
疫情来袭,让更多人回归生活。在陪伴孩子研究教育实践的实用阅读之外,兴趣阅读也渐成主流。疫情防控期间,市图书馆举办了“晒书房”线上活动,受到读者热烈欢迎。从市图书馆提供的线上数据显示,这期间,休闲类、小说类、厨艺类、少儿绘本类图书和电子书比较受读者欢迎。“‘慢下来’的读者有充足闲暇时间可以开展阅读,这是过去‘快节奏生活’状态下做不到的。”市图书馆馆长梁继东坦言,“这种阅读生态才是最理想化的。”
“居家期间,我比较关注与‘亲子养育’相关的书籍,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是居家这段时间需要认真去思考的一个问题。”张霞既是我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相关负责人,也是一位普通市民和家长,她分享了疫情期间的阅读情况。她还坦言,这段封闭在家的日子,也让她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进行更广泛阅读。她说:“书籍不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为人们搭建起心灵庇护所。读书可能无法直接解决眼下难题,但或许可以提供别人在同样境遇下破题的思路,让我们掌握立体认知,学会多维度思考,是指引,也是醒世。疫情期间,特别对一些社科自然类图书的补充阅读,便对当下社会层面遇到问题和难题都有很好的理解,也为居家抗疫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心理类图书成为热门
《记疫——祈祷、隔离与共生》《战胜抑郁症》《散步疗愈》《再见压力》……昨日上午,笔者实地走访了我市新华书店(朝阳路店),整个店面内购书者虽然不多,但却秩序井然,尤其在一些抗疫专柜和心理学专柜面前,不时有消费者驻足挑书。“此轮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线上零售还是团购,少儿、文教等图书销售一直热度不减;卫生防疫、轻疗愈、抑郁症、心理障碍、原生家庭及孕期心理等细分市场相关书籍销量也相对提高。”连云港新华书店连锁拓展部经理舒亚坦言。
毋庸置疑,疫情两三年,整个图书的出版、销售、阅读行业很受打击,全国上下也都弥漫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种情绪也体现在了一些市民的日常阅读书目中;甚至为了满足消费者或读者的此类需求,我市不少图书馆和书店均开设了专柜;部分中小学、高校等还配套开设了疫情期间心理调适的线上专业讲座,用以缓解各类人群的焦虑情绪。
比如市图书馆复工后,就特别设立“疫情防控图书专架”,上架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心理调节术》《跳出焦虑圈》等包括医学、养生、心理学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共计200册。“心理类图书销量和阅读量的增加,反映了疫情封控期间人们的焦虑心态,需要通过阅读来解压。”市图书馆馆长梁继东分析,“这种焦虑包括人们在疫情防控下对于日常生活、工作收入、生命健康、邻里关系、孩子学习等心理反应,通过阅读,可以减少焦虑,从而更好地面对‘宅家抗疫’,不失为良策。”
疫情过后,要灵活助推阅读常态化
“3月12日中午,福园名邸突击队经过举手表决、风险研判,决定接下一个好几天没有人完成的任务。我们三人认真做好防护、一路酒精消毒,刚到郭大爷家门口就听到他在大声抱怨……”这是市民徐洪绕两万多字“防疫日记”里的段落——疫情防控期间,他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但因为喜欢阅读和写作,晚上忙完后,他就在线记录下自己的防疫故事,最终形成这两万多字生动鲜活、文辞斐然的作品。
实际上,疫情期间,人们阅读方式的“线上化”,对图书内容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市民不仅看书,还要听书、写作。像徐洪绕这种热爱阅读和写作,开启线上写作的市民不在少数。“在疫情期间,这种广泛深入的互动,也变相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和写作的人群持续增加。”市全民阅读促进会相关负责人分析。但他们更关心,疫情过后,这“增长”出来的阅读率会成为常态吗?
“复工复产后,大家又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线下阅读估计不会像防控期间这么理想,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疫情期间,大量的生产生活从线下转至线上,‘宅经济’兴起,通过手机、网络进行阅读、观影、看展等活动,成为生活常态。”业内人士指出,这种常态如果想保持下去,相关部门就必须及时采取灵活的对策。
比如推进内容供给精品化,除了推出或引进更多精品实体书,针对网络文学、有声读物等领域,可以实施精品出版和引进工程,引导数字阅读高质量发展。其次,还需要精准洞察把握市场需求,为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业务赋能,实现业务流程的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创作、分发、营销的分众化、精准化、定制化,催生更多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实现从内容到服务更加精准、精确,真正实现千人千面,提升数字阅读的供给水平等。(张晨晨 张梦笛 于夕婷 文/图)
总值班: 吴弋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