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我们的节日·清明 | 清明时节 思亲景明

编者按:青山雨色,春阴漠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踏青、出行、追思、陪伴,成为今年清明节的关键词。杏花霏雨牧笛声,只道清明好个春。

听爷爷讲革命故事

4月5日,在海州区新海街道富强社区内,参战老兵张景华正在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活,老人有力的声音在安静的活动室内回荡,他平实的讲述仿佛将大家带回到那段历经“生与死”“血与火”考验的岁月。

“1968年秋天,我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谈起参军生涯,张景华还是有些激动。据老人讲述,入伍后,他被分到某空军高炮部队,当时年仅18岁的张景华咬紧牙关克服了水土不服、军事训练繁重艰苦等困难,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196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他被选作空军代表参加国庆阅兵式。

“1971年5月,我们师接到毛主席、中央军委的出国轮战军令:命令我们师进入老挝,担负起抗击美帝国主义空军袭击,保卫我国援老筑路工程部队安全的重要目标任务。我们师出国作战五次,击落敌机4架,击伤1架,全师无一人伤亡。创下我军出国作战无伤亡的辉煌战绩。我也荣立三等功一次。”张景华老人讲完,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今天真的非常有意义!”青年志愿者李婷表示,在清明节,听老兵讲故事这样的活动形式让她感触颇深。“张景华老人的讲述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更激起我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的动力和激情。”(记者 庄婷婷  通讯员 王雅萱 史文婷)


“如果爸爸还在,我们会并肩战‘疫’”

“单位有两个楼梯,我却很少走西边那一个。因为楼梯旁宣传栏里挂着爸爸的照片,照片上的他那么年轻,即使有时不得不从那走,也不敢抬头看他,我怕自己会不争气地掉下眼泪。”赵千棋是海州公安分局民警,父亲赵林烈士已离开23年。如今,她成了父亲的战友。4月5日,她说起刚刚结束的抗击疫情战斗,“如果爸爸还在,我们会并肩战‘疫’。”

赵林生前任原新浦公安分局(现海州公安分局)浦东派出所副所长。1999年1月31日,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被犯罪分子用手榴弹炸成重伤,次日在医院去世,时年35岁。

“当年,爸爸说女儿是他的贴心小棉袄。这句话,温暖着他,也温暖着我。”赵千棋说,“那时,我就像小尾巴一样,常吵着闹着要跟着去单位加班。”父亲在办公桌前整理档案,她坐一旁静静地看着。墙上挂着群众送的锦旗,上面写着“为民解忧,忠于职守”。

今年清明,青龙山公墓暂停现场祭扫。“虽然不能到爸爸墓前祭奠,但我们全家通过委托公墓管理部门代祭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思念。”

前段时间,我市发生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赵千棋和同是警察的丈夫共同参加抗疫。她所在的海州公安分局内保大队负责全海州区所有隔离点的安保工作,她后来又加入线上流调小组,复工复产后,又投入到辖区企业安检等工作中。“我想对爸爸说,女儿不一定能成为英雄,但一定争当一名合格的人民警察。”(记者 史卫平 通讯员 周宗江)


红色之旅润人心

“清明期间天气不错,我特意约上老战友来大树村参观,希望近距离地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清明小长假第一天,有着多年军旅生涯的市民熊永伟带着几名老战友,专程驱车来到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人乐清明三月天,也随人赏万花园。”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许多市民纷纷以“家庭游”“自驾游”的形式走入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红色教育基地,追忆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清明假期旅游的一道特色风景。大树村是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去年以来,大树村以入选“全国红色村”为契机,深度开发红色资源,依托刘少奇旧居打造集党性教育、红色游览、餐饮住宿、红色情景互动体验等于一体的红色文旅矩阵,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吸引着来自各地追忆红色足迹的游客。

“革命先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敬佩,我们应将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地方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熊传勇是清明假期仍坚守岗位的刘少奇旧居讲解员,他还是《刘少奇与两袋黄米》故事主人公的后人,每当游客前来参观,他总是如数家珍地讲起刘少奇在大树村指导工作期间将自己养胃的两袋黄米送给生病村民的感人故事。“每天接待游客虽然辛苦,但是能够让大树村为更多人所熟知,让大树村的红色文化基因能够传承下去,我感觉很骄傲。”(记 者 伏广进 通讯员 孟楠楠 王国强)


陪伴,传承仁孝美德

清明小长假,春意正当时。很多子女或选择陪同父母扫墓,或是在家门口的小公园赏赏花、踏踏青,吃一顿家常便饭。在连云区社会福利中心,根据疫情防控的要求,中心实行封闭管理,虽然亲属不能前来探望,但工作人员依然尽职尽责舒缓老年人的紧张情绪,用心陪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孝敬长辈,贵在当下。

连续几天的假期,阳光晴好,市民张先生带着孩子陪着妈妈扫了墓,结束后路过连云区在海一方公园,顺便一起踏踏青,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她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张先生说:“平时工作忙,孩子还要上课,难得有机会,今天一家人都很开心。很庆幸现在母亲身体还好,能陪我们一起出来走走。”

在连云区社会福利中心,工作人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不定期会组织老人们开展手工制作、绘画等娱乐活动,这一天是手工制作活动,今年85岁的张素琴老人在房间内认真地拿起剪刀剪起窗花,脸上不时露出会心的微笑。护理员薛建梅告诉记者:“由于儿子在连工作,退休后的张奶奶跟着一起过来,由于老伴走得早,今天日子特殊,难免会触景伤情,老人要求不高,有时候细心照料,多关心地问一两句她也觉得很舒心。”

“老人们都能体谅子女平时工作繁忙,平日里,中心就像一间托老所,老人在一起开展各种活动,填补老人内心空白。”中心颐养院院长徐继秀说,为了舒缓老年人的紧张或者焦虑情绪,工作人员还借助微信帮助老年人与家属视频,与老年人交谈,为老人提供心理慰藉,并带领老人做健康手指操等活动,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记者 张晶晶 通讯员 张京礼)


踏青赏花不负春光

“清明好时节,踏青正当时。”4月3日,家住港城一品小区的李倩一家驱车来到大圣湖畔赏花“打卡”,“大圣湖畔千余株樱花竞相开放,灿若云霞,美不胜收。置身其中,宛若来到了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李倩告诉记者,上月疫情防控期间,年幼的儿子经常把小小的额头贴在阳台窗户上,然后稚声稚气地问她:“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可以出去找小朋友玩。”每每此时,她也只能安慰儿子说:“快了快了,等花开疫散。”这个清明小长假是我们港城全面解封后的第一个假期,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春的气息,于是他们决定一家三口前往大圣湖畔,共赴一场春天的浪漫。“儿子很是开心,还带上了自己最爱的金箍棒,说是遇到疫情就用金箍棒打败它。”

李倩说,在大圣湖畔,她和丈夫带着儿子玩得很开心,他们玩起了各种游戏,还拍了很多照片和小视频,尽情享受着春光的美好。让她高兴的是,儿子也结识了一个同样喜欢金箍棒的小哥哥,两个人赛起来旋转金箍棒。

“短短的2个小时的出游,便让儿子忘了疫情被困的孤独,解了整个春天自由奔跑的思念。”李倩说,也期待疫情彻底结束的那天,各地的人都能畅快出行,共览祖国大好河山。记者 肖婷婷

清明习俗多 港城有特色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称为“踏青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节日的主题主要是扫墓和祭祖。实际上,不同的地区清明节流行的习俗也不同,在咱们连云港,清明节期间,就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包括祭祀和踏青两个方面。据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市非遗中心副主任徐洪绕介绍:“清明节这天,港城有上午祭扫,下午放风筝的习俗。不过,风筝上面写的内容,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据介绍,在风筝上面要写上自己不开心的事,或是觉得遗憾的事,等到风筝放上天时,由家里的族长或是年龄大的人,用剪刀把风筝线剪断,让风筝自由地飞走,那么这些烦恼或者晦气,都可以随着风筝而去。

除此之外,在我市老海州及其周边地区,清明节这天,衣食住行都是有讲究的。据徐洪绕介绍,衣,以白、黑、灰颜色为主,不能穿红色。食,这一天禁荤食,以素食为主。住,所有房间窗户是不能打开的,开门也只能开半扇,开门多了,容易受到邪气侵扰。行,一般是步行。另外,在清明节期间,柳树的“出镜率”也很高——港城市民有上坟插柳条,在家喝柳叶茶,甚至用柳条蘸水洗眼睛的习俗,据说可以消灾祛病。(记者 张晨晨)


总值班: 王夫成 曹银生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