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加快壮大县域经济
□ 周莹 连发
【报告内容】坚持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后发先至”的关键变量,重抓产业培育、园区建设、项目支撑,产业投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昂首崛起县域发展新高地。
【权威解读】韦怀余(市发改委主任、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我市将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谋划,立足“一县一策”研究,突出补短补缺补差补软,尽早出台《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坚持目标引领,制定完善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设置量化、项目化指标,严格落实季度评比、年度考核机制,进一步树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夯实项目后劲,紧盯市级重点项目,将效率意识贯穿工作全流程,注重项目事前评估、事中帮办、事后评价,一切服务服从和保障项目无障碍实施,确保期末累计完成产业投资6000亿元,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打下基础。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动态监测、动态评估、动态调整工作机制,定期对各县区工作情况进行问题汇总、难点梳理、跟踪协调,推动各县区如期完成各项任务。
优化提升现代农业
□ 王文 彭亚辉
【报告内容】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扎实推进涉粮问题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新建高标准农田42.8万亩,优质稻米种植面积占比超50%。推动生猪稳产扩能,抓好蔬菜生产,确保“菜篮子”有效供给。
【权威解读】陈凤(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2022年,我们围绕“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工作定位,牢牢守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坚决扛起稳产保供责任,聚力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富裕,着力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
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突出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增效益,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突出农机农艺融合,狠抓防灾减灾,提高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水平,建设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27个、市县级绿色防控示范片(方)15个,完成4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左右、产量保持在70亿斤以上水平,优质稻米占比达50%以上。
稳定蔬菜生产供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蔬菜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稳定发展设施绿叶菜、茄果类等设施蔬菜,发展“生产+仓储+保鲜+销售”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模式,推动绿色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持续抓好畜牧业扩能增效。加强优势主产区生产能力建设,提升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扩大规模养殖比重,创建省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30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90%以上。提升“1+N”兽医社会化服务水平,探索“3+N”畜禽屠宰检疫模式,全面加强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老淮猪、徐海鸡、苏北毛驴等区域性品牌保护。
【报告内容】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1个,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加快省农高区建设。持续放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农洽会带动效应,农产品出口保持全省前列。
【权威解读】陈凤(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围绕健全乡村产业全产业链,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我市将实施重点产业强链工程。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加快“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培强特色产业产值10亿元乡镇和亿元村,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建成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1个,培育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个。
实施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开展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三级联创,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培育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200家、示范合作社100个。
实施品牌培育计划。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试行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新增“连天下”品牌农产品50个,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300亿元,高水平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开展“苏韵乡情”系列活动,打造休闲旅游优势品牌,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力争培育中国美丽乡村1个。
加快开放型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构建连接中西部拓展国际空间的开放型农业高地,力争新增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2个。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
【报告内容】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发展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
【权威解读】王友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就要求全市住建及相关部门和单位下定决心,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同时,要进一步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同步加快乡村道路辅助设施的配套建设,持续完善农村供水、供电、燃气、信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
提升镇村人居环境,重点将打造新型农村社区。此前,市住建部门已连续两年推进实施农房改善工程,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更多农民已如愿迁入宽敞明亮的新居。今年,市住建部门将协同相关单位持续搞好这项工作,年内至少将改善农房5900户,让更多的村民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同时,还将打造新型农村示范社区23个,高水平建成海头梁沙新型农村社区等一批省市示范项目,带动全市农房改善项目整体品质提升。
此外,我市还将继续强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建美丽宜居乡村200个,建成率力争达85%以上。在这方面,各县区均有具体实施方案,东海、灌云、灌南三县及赣榆区无疑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阵地,各区及功能板块相关建设规划已基本到位,我们将按部就班积极有序推动这项工作。其间,将重点加大连云区全域旅游示范区、赣榆区沿海特色产业链示范区培育力度,进一步留住乡情、记住乡愁,实现以点带面、串点组团、连线成片,推动形成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片区,在全市范围内建成6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0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
【报告内容】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清运、污水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权威解读】陈凤(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乡村。今年,我市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推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席会议制度,深入推进“治三乱促三化”,全面加快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垃圾清运、污水处置,培树全域整治示范镇10个、示范村100个。
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开展绿色高质高效创建行动,完善农作物绿色施肥技术和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体系建设,全年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同比减少0.6%、0.5%。
提升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快东海、赣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建设,拓展秸秆离田收储途径,完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试点推进农药包装全域回收利用,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全量收集还田等模式,确保秸秆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7%以上。
加强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投入品白名单制度,严格水产养殖投入品使用环节监管,全市特色水产养殖占比达88%。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