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聚焦实体经济 持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着力打造优势产业链

□ 周莹 连工信

【报告内容】从供需两端发力,重点培育10条优势产业链和26家产业链龙头企业,新增百亿元企业1家,净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工业应税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

【权威解读】席世战(市工信局局长)市工信局将进一步落实落细政府工作报告的工作部署,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狠抓10条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工作。建立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制度,强化产业强链专班和具体强链措施,完善重点产业发展纲要,编制2022年度10条产业链招商指导目录,指导各县区、功能板块开展精准招商。全力以赴与泰州、无锡联合冲刺国家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专项行动。全面落实全市制造业“智改数转”实施方案,有序推动120个年度重点项目。制定出台支持“智改数转”政策措施,加快规上企业全覆盖,支持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推动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全年推动实施400个重点工业项目、150个技术改造项目,实现工业投资增长6%。加快推动1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投产达效,新增销售收入800亿元以上,全市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25%,培育规模工业企业200家、过百亿企业11家。加速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争创更多省级智能车间、研发平台及核心技术攻关。全年争创省市级企业技术30家以上、上云企业40家以上,培育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家、互联网标杆工厂2个,打造1个“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 周莹 连科

【报告内容】围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业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权威解读】许东方(市科技局局长):今年,市科技局将集聚平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试验台位安装,省农高区建设绿色农业产业研究院。积极融入江苏沿海科技走廊建设布局,推动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行。推进与702所的交流合作,打造太湖实验室连云港分支机构。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为抓手,主攻我市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紧急、最紧迫的领域,持续做强“三新一高”、临港石化等产业比较优势。引导新材料产业融入省优势产业链发展布局,支持中复神鹰、斯尔邦石化等链主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助推产业链整体提升。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企业培育模式,实施小升高培育行动,持续强化科技型企业项目招引,推行“企业创新积分制”,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外国人才服务体系,推广“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以进园区、进院所、进企业,促平台建设、促成果转化、促技术创新“三进三促”行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不折不扣当好为企服务“店小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持续举办各类政产学研对接活动,挖掘新项目、新企业,集聚资源要素。专班服务中复神鹰5万吨碳纤维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产业提质增速。


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

□ 周莹 连发

【报告内容】专业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

【权威解读】韦怀余(市发改委主任、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今年,我市将大力强化项目培育,谋划推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物流枢纽、自贸试验区等战略机遇,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工作,加大对中央和省级服务业专项资金和政策的争取。加快建设综合枢纽,打造“陆海联运”特色。全力加快连云港港口、内河水运通道、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和提升连云港中欧(亚)班列特色优势,积极拓展海铁联运业务。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优化文旅市场环境。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加快推进全市旅游集散中心、跨海索道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强对全市旅游文创产品统一开发、管理和运营。重点发展电商产业,打造靓丽城市名片。发展具有连云港特色的电子商务模式,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电商平台和企业。加快电商平台东海、赣榆、灌云、灌南特色馆及村级电商平台建设,培育孵化发展一批电商直播基地、电商特色小镇、本土电商品牌企业化。加强科技企业培育,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我市高企政策体系,支持做大高企总量和产业规模。深入推进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联合设立科研院所,做大做强产学研合作平台。持续提升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加大对社会关注的供水供电、燃油燃气、银行保险等服务行业监管力度,推进行业服务承诺制度、服务信息公开制度的落实,营造舒心满意的消费环境、服务高效的营商环境。

加速发展数字经济

□ 周莹 连发

【报告内容】把数字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聚力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壮大、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新优势。

【权威解读】韦怀余(市发改委主任、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市已加快谋划和布局数字经济,印发实施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正在起草《关于全面提升连云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今年将围绕新时代数字连云港建设,以“数字经济强市”建设为引领,广泛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全市各领域、各行业的运用,全面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加速打造双千兆城市,加快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和数字化合作等方面重点工作,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2022年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达到900家以上,逐步将连云港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节点城市、全国数字技术创新港城、长三角数字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 王文 潘绪伟

【报告内容】推进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加快智慧渔场建设,规范近海养殖,发展深远海养殖,积极扶持远洋渔业。加快青口、连岛等渔港经济区发展。培育海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做大做响海洋食品品牌。

【权威解读】陈凤(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市乡村振兴局局长):今年我市将坚持陆海统筹,拓展向海发展空间,推动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集中力量提升向海渔业经济实力。以陆定海,以陆促海,积极引导渔业向海发展。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年增殖放流10亿单位以上。引导渔业养殖从近海向离岸深海区转移。加快配套苗种繁育养殖一体化陆基设施、产品交易集散地建设,形成陆海联动新模式。加快建设渔港经济区。加快青口、海头、连岛、高公岛等重点渔港经济区建设,推进水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升级,多样化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打造海头镇等海洋产品集中产销区,建设海福特30万吨海洋食品基地、400吨级南极磷虾油生产基地等。调优渔业发展模式,努力将连云港渔业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优化渔业产业布局,严格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加强养殖区、限养区管理,逐步转移和退出禁养区内的养殖行为,降低近海养殖密度。推广物联网、节能环保和可追溯等技术设施应用,大力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等绿色新兴健康养殖模式。科学优化紫菜产业布局,引导紫菜养殖向深水转移,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和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浅海域“碳汇”养殖体系。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