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州区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卷轴上,增进民生福祉一直是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小到市民“菜篮子”,大到城市“蓝天工程”,一项项贴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工程得以实施,绘就了一幅实实在在的“民生画卷”。
民生跟着“民声”走
敲响一心为民“鼓点”
“希望我们小区明年可以引进物业。”“小区停车位不够充足,希望可以多增加一些。”……前不久,在海州区路南街道贾圩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里,代表们现场聆听了选民代表的建议。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热气腾腾的氛围中,选民提,代表听,绘就一幅基层民主的生动画面。
近年来,海州区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将民生实事项目的征集、决定、监督、评价等诸多环节,引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轨道上来,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民主渠道作用,让政府决策由“为民做主”变为“由民做主”。在去年1月8日召开的海州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代表们票决出了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改善农村交通、升级便民市场提档等10项民生实事工程。
重任在肩,言出必行。一年来,海州区多次组织召开部署会、调度会等,全力调度,高位推动。区住建局制定出台《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方案》,及时将任务指标分解到各街道、社区,让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同时,区人大常委会将专题询问从“会场”搬到了“现场”,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监督形式等方式,“深度把脉”民生事,“组拳出击”强监督,促进实事项目顺利推进。
“急难愁盼”变“幸福清单”
生活更加有“质感”
明媚的阳光照在新建成的校舍上,泛起金色的光芒。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昌意路校区的孩子们正在户外锻炼。据了解,去年7月,海州区投资5230万元建造的连云港市实验学校昌意路校区建成,占地53.99亩,可容纳1800人。该项目2021年9月份投入使用。如今,在宋跳板块的孩子们不仅可以享受到新校舍的便利,而且可以享受到现代化的教学环境。
“让学校的建设‘跟人走’,而不是人找学校,才能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海州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海州区坚持将教育事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增强群众福祉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目标和载体,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布局,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截至目前,全区总投入近3亿元新建的3所中小学、6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新增8000个学位。
如果说教育是民生之基,那么老旧小区改造则是民生之需。“以前早晨上班要十几分钟才能出小区,晚上回家的时候想找个停车位太难了,车辆还经常被剐蹭。”这曾经是贾圩社区金竹苑小区居民曹永的真实经历,“现在好了,小区里新增了好多车位,停车方便多了。”
这只是海州区大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去年,海州区完成了对矿山院小区、登泰新村等45个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工作,惠及居民2万户,治理城市危旧房屋10000平方米。
“颜值”“气质”双提升
幸福指数节节高
“以前,我们小区附近没有公园,茶余饭后想锻炼一下身体都没有合适的去处。现在好了,出了小区大门就是公园,环境美、设施齐全,很多邻居都来这里玩!”家住郁洲街道河滨社区的王洪川满心欢喜。
让城乡环境更加生态宜居,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去年,海州区以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增加绿量为重点,全力实施生态廊道、城市公园等项目,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累计投入4200万元,建成玉带河河滨公园项目,新增街头游园10个、绿化示范路20条、完成花园式街巷30处。
城市美丽了,农村也不能落后。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海州区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投资1.66亿元,完成村庄生活污水治理110个,池塘生态化改造20处,整治土方约15.2万立方米,并全面完成马涧南加压泵站、霞晖路至新水厂主管网建设。
近日,一个“月牙岛小天鹅满月啦”的视频刷爆了港城人的“朋友圈”,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一睹芳容”,晨练遛弯儿的市民也被黑天鹅所吸引,纷纷驻足欣赏。
作为大自然的信使,鸟类是最公平的“生态代言人”。近年来,海州区实施“生态强区”发展战略,推行“河长+流域长”制,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治污减排工程,推动蔷薇河流域水环境从“线性治理”向“区域共治”转变。大力推进水环境生态改善工程,完成50公里雨污管网建设,浦南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试运行。2021年海州区1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80%,位于海州区境内的10个断面水质全部为优Ⅲ。
如今,一幅更加美丽的生活画卷在海州大地徐徐展开,美好的民生故事仍在继续。接下来,海州区将把更多财力投入到民生工程建设方面,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宜居、就学、就业等问题,让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王雅萱 王怀诗)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