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小众景区景点该如何“突围”

为进一步挖掘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周末游、周边游、近郊游,日前,市文广旅局组织举办了“发现家乡美 冬游连云港”融媒体采风活动。采风组先后走进夹谷胜境景区、塔山湖滑雪场、双店鲜切花基地、青松岭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这些地点有个共同特征,就是资源禀赋独特、人文气质多元,但不像花果山、连岛那边有人气,即所谓“小众景区”,由此也激发了记者对“小众景区”如何突围的思考。

实际上,我市存在诸多小众景区景点,但多数隐藏在热门景区的光环之下,同时呈碎片化分布,在旅游吸引物打造、城市形象宣传和旅游发展规划方面存在不足。可以想象,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旅游市场已不仅仅是市场细分而是客群细分,要在这样的市场中站稳脚跟,需要切合市场和客群进行产品创新,中小景区如何转型,如何走出发展瓶颈,值得思考。

 ■ 小众景区迎来发展“窗口期”

但经营短板也集中暴露

因为疫情的缘故,近两年来,国人的出行半径逐渐从“跨省游”“跨国游”,慢慢转移到“周末游”“周边游”“近郊游”等,这让一些小众景区也迎来了窗口发展期,可同时带来的,是小众景区发展短板的集中暴露,无法像一些热门大景区那样满足游客各类消费需求。实际上,在景区之间,存在一种叫作“旅游地阴影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资源级别高的旅游地对资源级别低的旅游地的发展会带来负面影响,并认为处于阴影区的旅游资源存在减值效应,旅游开发会受到限制等,这也让一些小众景区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无所适从。

根据相关权威数据,截至2021年初,我国参加等级评定的旅游景区为12402家,另外还有各种未参评景区、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项目等,业内估算景区总数应该超过3万家。全国现有2800多家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结合3万多家景区的总数,相当于平均每个县有10多家景区。业内人士分析道:“在这3万家景区中,除千余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A和部分4A级景区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外,其余大多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辐射半径是有限的。”加之“旅游地阴影理论”的影响,现在能够开发的优良资源少之又少,并且资源同质化相当严重。这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小型景区缺乏深度开发的能力,产品结构往往比较单一,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或是脱节,而陷入明显的发展瓶颈。

“一提连云港有什么好玩的,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花果山、连岛,实际上,我市还有很多小众景区,比如星海湖公园、北固山步道、宿城法起寺、孔雀沟、秦山岛等,都具有独到的人文气质,但因为资源有限、项目单一、交通不便等各种因素,知名度一直不高,人气一直上不去。由此也导致这些景区仅能满足本地市民的一般消费需求,对外地游客吸引很有限。”市文广旅局相关人士分析道,热门景区对小众景区的阴影效应,很大程度上是旅游形象的阴影,必须实施形象差异化战略,即精准定位旅游客源市场,挖掘小众景区各自的品牌认知,才能确定各自发展定位,助力我市整体文旅形象的打造。

■ 同质化竞争中寻求突围

要抓住“故事营销”“沉浸化体验”

老牌景区能够长久地热火下去,在于它们是地方旅游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事实上,不管是老景点,还是层见叠出的新晋网红打卡地,都是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这背后都是一层“故事感”在烘托。因为对于游客而言,旅游不仅仅是一次身心的放松,也希望得到消费以外的情感体验和相关联想,这种联想会让消费者与品牌产生共鸣与认同感。比如去大理,是去疗伤;去西藏,是去朝圣;去可可托海,是去寻找失去的爱情;去乌斯怀亚,是去寻找自我……所以,当前“故事营销”以及“沉浸化体验”,成为各类小众景区寻求突围的重要探索,唯有强有力的故事营销才能提高景区的传播性,并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不可否认,当前,很多景区的故事,都带着一股子“塑料味”,他们的所谓故事大同小异,甚至互相抄袭,彰显了我国旅游景区故事营销的匮乏,严重同质化。业内人士指出,要想打造出“走心”的故事,还是要根植于本地文化,结合本土特色及自身的文化传统,给游客带来归属感,这是最能反复收割人心的所在。而综观我市一些景区,无论热门与否,尚还缺乏此类“故事感”丰满的案例。这要求我们需要沉下身子研究市场环境和客源审美,在资源同质化中找到文化或产品的特色化;在文化和产品的同质化中找到互动体验的特色化;在观光产品和体验产品中,创建景观美学的场景化和互动体验的感染力等。

而对于“沉浸感”,同样是重要一环。1月21日上午,在“水韵江苏·这里夜最美”颁奖仪式上,盐河巷夜市以综合评分第一的好成绩,上榜江苏省“十佳夜市”榜单。“夜间消费带来的收入远超白天景区门票收入,但景区要给他们一个留下过夜的理由。”业内人士指出,在夜间产品的设计上,中小景区不需要把产品打造得高大上,或投巨资来推进沉浸式演出,而要注重小切口、小特色、接地气。比如盐河巷就把美食特色尽可能放大,强化市井烟火气息,打造了独具风味的地方夜市,受到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而在众多的景区类型中,文化类景区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景区因文化生,但文化也是制约此类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李汝珍纪念馆、夹谷山风景区等,都是我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区,但文化的局限性,让他们天然人气不足。以夹谷山风景区为例,这里曾是西周初年诸侯列国祝其国所在地,是孔子齐鲁会盟的文化圣地,却因地处赣榆区、临沂临沭县交会处,环境偏僻,而“待字闺中”。据现场讲解员介绍,平时这里游客不多,多数是一些中小学组织孩子来游学。“其实这里少为人知,除了远离主城区外,主要还在于它所反映的这段历史故事比较冷门,虽说‘齐鲁会盟’是重大历史事件,但因缺乏包装宣传和故事营销,自然也缺乏吸引力了。”业内人士分析道。

 ■ “流量为王”的年代

要抓住互联网风口扩大“朋友圈”

用东方天书主题制作的雨伞,以西游为主题打造水晶系列制品、取经路上的台灯、西游记餐具……一系列文创旅游纪念品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这是2021年首届“连云港礼物”旅游文创商品大赛的一个侧影,除此之外,还有灌云豆丹、茶小孙系列、山楂酒等,这些文创产品不仅是港城文旅融合的真实写照,它们的问世,也让“产品思维”融入景区的发展中。业内人士指出,产品就要有市场,被购买或消费,实现其价值和利润;而融入地方特色元素、注入地方文化基因,才能让文旅消费展现出愈发强大的生命力。

而这些文创产品的不断打造,其背后也有一个隐性逻辑,即通过深具“网感”的文创产品,来对景区进行“引流”。“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能够抓住流量密码,就能够突破财富密码,景区的发展也离不开这种思路。必要的引流,可以使景区的知名度和传播力实现指数级增长。”市文化产业协会相关人士分析道,文旅IP、短视频、节庆创意活动、综艺影视、热门话题、网红直播等手段,都是当前诸多景区实现“引流”的重点手段。比如在我市赣榆区海头镇,渔民下海捕捞、上岸直播,把海鲜市场“搬进”直播间,大胆试水“吃播经济”,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镇”。

“当前,因为受疫情的影响,旅游市场已不仅仅是市场细分,而是客群细分。”业内人士指出,作为景区,在渠道推广上需要拥有一批忠实的渠道客户,也就是景区的铁杆粉,依照“二八定律”,80%的客源掌握在20%的渠道手里,这些渠道客户也就是景区的重点客户。通过必要的营销手段来抓住这些重点客户,再由他们结合自身的组织能力和拓展能力,充分实现互联网引流,由此实现口碑裂变,让更多的游客甚至是路人变成景区的流量和粉丝,扩大景区“朋友圈”,如此才能提升景区的品牌,同时增加景区客流量。(张晨晨)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艺雯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