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李贵华——笔耕不辍 创作时代精品

近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首届江苏省优秀相声作品征集评比落幕,一个名字在一众获奖名单里很是显眼,他就是李贵华——其作品《女猴王》获得了唯一的文本金奖,《重要决定》《扶贫新歌》获得了文本银奖。而这只是他频传的“捷报”中的一个。在过去的两年里,李贵华用纸笔缔造了一个个省级以上文艺大奖,满打满算获奖的作品足足有13个之多;题材也多样,包含歌曲、相声、快板、山东快书、喜剧小品、情景剧等多个门类,可谓多栖作战,堪称港城文艺界高手。

了解李贵华的人都知道,他曾在部队长期从事军事领导工作。1969年12月,李贵华从连云港入伍,后在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任编剧,文艺创作,作品多次在全国、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奖。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按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孙志兵的话说,军队上搞曲艺的人不少,但军事主官搞曲艺却不多,能像李贵华把曲艺搞到这样专业水平的,更是少之又少。

捷报频传

始于挥洒不尽的文艺情结

“为什么花果山的猕猴最聪明最可爱呢?”“没听说那句话吗?一方水土养一方猴吗?”“等会吧,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咱们说的是什么啊?”“咱们……那是得养一方猴。”“花果山自古号称东海第一胜景,海内四大灵山,春来鸟语花香,夏日飞瀑急湍,秋季风景如画,冬日银装素裹……”随着两位相声演员的你来我往,俏皮话不断,阵阵笑声从观众席传来,花果山的名声也随之名扬更远。这是《女猴王》的演出现场。而这部相声也获得了江苏省建党百年首届优秀相声作品评选一等奖。

除演员葛乙瑾和王猛猛的精彩演绎外,这部作品的成功,更是离不开李贵华的创作才华。近日,记者走进了他的工作室,进门便被他案头的诸多杂志报纸所吸引——《人民陆军报》《曲艺》《军营文化》等,堆成了一个“小山”。这些报纸杂志里,发表了他诸多的文艺作品,诗歌、曲艺、戏剧等,所获奖项更是数不胜数,彰显了他挥洒不尽的文艺情结。

实际上,早在30多年前,他就在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从事专业曲艺创作,多次在全国全军获奖,还著有两本作品集,曾是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新中国军事文艺大系》曲艺作品最多的作者之一。他的作品集《阴错阳差》收录了他上世纪90年代以前所创作和发表的各体裁作品。无论是抒写情怀的诗歌——《航道从哨位前经过》《祖国和人民信任我》《唱给爸爸的歌》;还是鲜活展现部队生活、讲究言传身教的曲艺——《阴错阳差》《师长让车》《领灯泡》等,均有浓浓的军旅底色。后来他因工作需要,改行做了军事行政工作,搁置文艺创作多年。如今重操旧业,一发而不可收。

在李贵华看来,真正的文艺作品,除需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对一个时代的认知外,更重要的是把准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要记录一个时代人的喜怒哀乐,展现这个时代人的良知和思考。这点,在李贵华的作品中是充分体现了的,也是他获得群众喜爱的根本理念所在。小品《风雨之夜》《晚霞情》、歌舞《连云的山海舞起来》、反映扶贫工作的小品《一个不能少》……从部队退休以后,李贵华回到家乡,与昔日战友共同组建了连云港市老干部艺术团(又名战友艺术团),担任艺术团艺术总监,坚持业余文艺创作,为艺术团编导了大量的讴歌新时代、赞颂新成就、歌颂党的领导和人民幸福生活的文艺作品。

一切的创作

源于火热的部队生活

“载我海上训练的舢舨,多像母亲育我的摇篮;虽说它们都有颠簸的性格,待我却是两种不同的情感。摇篮怕我着凉——爱用纱巾蒙面;舢舨却嫌我太娇,专向风刀雨箭……”在李贵华的作品集《阴错阳差》里,收录的第一个作品,就是这首《舢舨——摇篮》。别看这首诗歌字里行间透着浪漫主义,实际却反映了不少他年少时的艰苦经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李贵华在一支海防守备部队服役。防区内有若干个离大陆距离远近不同、面积大小不一的海岛,和绵延数百公里的海岸线。连队星罗棋布地分别驻守在海岛和海岸上。这样的地域条件,说浪漫:海,看不完;帆,也数不完,但剩下的,就是枯燥无味。因此,那时的部队领导格外重视基层连队的文化生活,想方设法地调剂指战员们的精神生活。组织战士演出队到基层演出服务,便是一项部队基层普遍的举措。

就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下,李贵华成为部队演出队员中的佼佼者,一颗闪耀在指战员心中的星。只要他一登上舞台,无论是广场还是礼堂,无论是部队的训练场还是连队的哨位、饭堂,观众顿时兴奋起来。他用自己的创作,给指战员们带来欢乐,消解着他们常年的寂寞孤苦。据他的老领导、老战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原政治委员、社长、副编审程步涛回忆:“说不上他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忽然有一天,他把作品放在了大家面前,而且很快通过并进行排练。再往后,便是演出,便是观众的喝彩,便是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便是奉调到军、军区、北京参加调演和会演,受邀到兄弟部队演出。”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能够让群众喜闻乐见,创作者就算没白费脑细胞。”而李贵华的创作,又能时刻寓教于乐,给予部队指战员们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带去更多有意义的学习。他讲述了一件创作故事——23岁时,李贵华在师修理所当政治指导员,使命感的驱使,令他积极地开展政治课。可后来他发现,为战士们单纯地讲政治课,宣教味很重、很枯燥,战士们接受度很差。“怎么当好指导员,上好政治课,我就琢磨。后来,我就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写成了一则相声《政治课》,既幽默又鲜活,战士们很爱看,在南京军区文艺会演中,获得一等奖。后来又获得全国二等奖。”

而就是凭借着优异的文艺才华和军事素养,李贵华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一次、荣立三等功五次。“军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我一直笔耕不辍。”李贵华感慨。

愿用笔触

倡领一个时代的人文风尚

“车门开处,人影一闪,从囚车里走出来一位青年。嚯!看这青年:眉清目秀真威武,高高的个子国字脸,他面带沉稳头高昂,英气就在眉宇间……”一首快板书《热血英魂》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人陈独秀长子陈延年面对敌人的屠刀,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动人故事。而这首快板书正是李贵华的呕心沥血之作,并在2021年开年便发表在了国家级期刊《曲艺》杂志上,成为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的最早的一批文艺精品之一,它对于陈延年烈士事迹的详细记述和表现也早于后来爆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李贵华看来,文艺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引导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倡领一个时代的人文风尚。而他也正是在此理念指引下,不断创作出充满时代气魄和高昂精神风貌的文艺作品,并收获满满——在《曲艺》《歌曲》《军营文化天地》杂志,《解放军报》《人民陆军报》等报刊上,他发表各类作品数十篇;反映家乡新面貌的歌舞《连云的山海舞起来》和反映扶贫工作的小品《一个不能少》,演出后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曲艺作品山东快书《过关》,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作品全国展演,并荣获第八届江苏文艺大奖曲艺奖(文学奖);歌曲《共和国正年轻》入选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描写淮海战役的喜剧小品《一担包子六个兵》,包揽省第三届小戏小品优秀节目展演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演员奖……

值得一提的是,为弘扬开山岛夫妻哨的爱国奉献精神,2018年以来,市老干部艺术团以人民楷模王继才先进事迹自编自导自演了多个文艺节目,而这其中不少作品,都是李贵华主笔创作,山东快书《过关》最能引起群众共鸣。这离不开演员邓合义老辣到位、极具感染力的表演风格。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我的表演能获得如此好评,得益于李老师纯熟的文本创作基础,更在于他对王继才事迹有着独到的解读和展现思维。”

如今,李贵华仍徜徉于他的文艺天地。他说:“虽然年岁渐长,但激情不减,我会一直创作下去,写出更好的作品,献给人民,献给国家,献给时代。”

图为李贵华及其作品剧照。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