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2022,港城更美好

编者按:新年已至,万象更新,千帆过尽,向新而行。回首2021,港城一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涉及教育、卫生、出行、安全等等。这些实事里,有着500万人民的共同期盼。新的一年总是带给人更多希望,我们期盼出行更便利,环境更美好,文化更自信,百姓能够得到更多的实惠。城市有温度,生活更美好。2022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汇聚起走向美好明天的信心和动力。踔厉奋发,一起向未来。

智慧医疗让百姓看病更方便

弹出消息框、询问病情、回复患者……1月2日上午,市一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放疗科常务副主任范育伟一直在忙碌着,除了日常工作,他还时刻关注着在线问诊平台。因为疫情,互联网医院问诊量明显提升,出于医生的责任感,他希望通过借助在线问诊平台帮助到更多患者。“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很重要,对于他们的问题,医生用专业知识及时回复,能让他们感到放心、安心。”

当天下午,市民张先生到市一院心内科就医。在前一天,他通过手机预约挂号,按照预约时间直接到指定诊室候诊,就医后网上支付,然后凭二维码扫码拿药,整个过程不到40分钟。“以前看病特别耗时间,挂号、就诊、付款、拿药,样样都要排队,现在一部手机就搞定,方便又省时间。”

排队时间长一直是百姓看病的堵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市大力推动智慧医疗,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平台,市民通过“健康连云港服务号”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我的连云港APP”看病就医模块或各大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入口,就可以享受分时段预约挂号、实时挂号、在线缴费、实时报告查询、候诊排队查询等全流程就医服务,平均缩短等待时间30分钟。

智慧医疗带来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缩短,还打破了空间上的壁垒。自去年7月我市远程医疗平台启用后,目前已实现全市14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的对接覆盖。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可以享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会诊,降低了就医成本。

笔者从市卫健委获悉,我市将持续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特色品牌,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用,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体系,实现市、县两级互联网医院全覆盖。同时,加快远程医疗平台建设与应用,完善远程会诊、影像、超声等运作流程,推进处方流转平台、电子证照等系统建设,实现在线开方购药。(□ 庄婷婷 王思琦 江荣)

家门口的健身设施越来越完善

1月2日下午6时30分,郁洲公园内的健身小广场逐渐热闹起来,各式各样的健身路径旁,人们有说有笑,进行着体育锻炼。特别是升级的二代智能健身路径,更是增强了市民健身的趣味性、吸引力,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自从有了智能健身器材,每天早上和晚上,我和老伴都喜欢去练两下再回家,活动活动筋骨,身体舒服多了。”市民刘老先生一提及新配置的二代智能健身路径,就打开了话匣子,“通过屏幕就能看到自己的运动数据、心率以及消耗的热量等信息。”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体育健身在市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更好地让市民“动起来”,我市积极实施各类体育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构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全力为市民打造更好的体育健身环境。特别是去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市体育部门紧扣党史学习教育为民服务办实事的主题主线,积极落实民生保障工作,集中梳理了体育系统的民生实事,形成为民服务办实事清单。其中,以新建和维护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着力解民忧、纾民困、化民愁。

“2021年,我们按照省、市民生实事任务,以沿河沿路体育设施建设为抓手,扎实推动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建设。我市全年完成30项沿河沿路体育设施建设任务,新建改扩建体育公园9个,新增健身步道超过25公里,新增更新健身路径216套、各类球场112片、乒乓球桌163副。”市体育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市民关注的市全民健身中心,也将在本月下旬正式开放室外田径运动场,并举办首场足球赛,其余功能场馆将于今年陆续投入使用。“南广场(市全民健身中心)有我太多回忆,我曾在那里参加过多届中学生运动会以及市足协杯比赛,期待它今年建成使用。”市民张先生说。(□ 肖婷婷 王永山)

文旅新地标越来越多

“市文联迎新春音乐演唱会”“付爱民补绘《西游记》连环画原稿作品展”……元旦假期里,一座位于海州区锦屏山西北侧深山密林间的书院,成为众多文旅活动的举办地,那就是朐山书院。“在碧水青山间,可泼墨挥毫写生、可吟诵古典诗词、可观赏非遗大展、可演奏国乐经典、可聆听艺术沙龙……或静默凝思,或肆意徜徉,真是不虚此行。”一名前往写生的游客兴奋地说。时下,朐山书院以独特意境,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打卡”,成为我市老海州的文旅新地标,也是我市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

实际上,在文旅融合上,2021年以来,我市已取得丰硕成果:去年8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示了拟认定的首批江苏省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2个,我市老新浦风情街区、连云港老街历史文化街区名列其中。紧接着,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公布,江苏省共有3个城市成功入选,我市位列其中。

文旅融合的成败与否,大多体现在游客所见所闻之中。元旦假期里,除了朐山书院,我市无数市民还都来到民主路老街游玩,漫步在这条历史文化名街,市民们感受到了越来越浓郁的时代感。整条街是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风格,650米长的道路两边点缀着灯带,古色古香。不少文创店和风格小店聚集于此,市民和游客们不仅可以体验编织花艺,享受自我制作的过程,还可以约上三五好友共同进行手工制作,小挂件、玩偶均可以学习制作。

不只是民主路老街吸引游客,我市还有“购物天堂”陇海步行街,“港城最佳美食基地”盐河古巷,还有浓缩山海石韵的连云港老街等。“目前,老新浦风情街区已吸引近千商家入驻,带动就业5200余人,年均营业额23亿元。”老新浦商业街区相关人士介绍。2021年,老新浦风情街区上半年接待夜间客流量达600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三,成为连云港市乃至苏北文化最足、人气最旺、烟火最浓的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之一。

近年来,我市紧抓文旅融合的发展新机遇,以文化为抓手,从文旅产品的供需发力,接连打造“连云港之夏”“连云港之夜”“连云港味道”“连云港礼物”四大文旅品牌。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市将集聚优质文化和旅游资源,建设文旅重大项目,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文旅惠民工程,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张晨晨)

“大交管”体系方便市民安全出行

“以往回家在路边经常找不到停车位,现在一路之隔的振兴绿园商务区里建了个停车场,园区路上还划了不少临时停车位,现在停车要方便多了。”1月2日上午,家住市区御景龙湾小区的马先生将车停好,然后过斑马线步行回家。刚刚过去的2021年,我市完成了智慧停车运营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内2000个机动车临时停车位的标准化改造和智能化建设等工作。

去年,公安机关交管部门以实体化运作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为依托,构建“大交管”体系,编制完善综合交通规划以及停车设施、慢行交通、智慧交通、交通安全管理等专项规划。联合市创文办及应急、交通运输等部门,高位推动“减量控大”指标完成、道路隐患落实整改、交通秩序优化等重大事项。去年全市示范道路汽车违停率全省最低,机动车礼让率、路口守法率和电动车戴头盔率、上牌率全省前三,交通秩序考评全省排名前列,高速公路声光电一体防疲劳系统、未保持安全车距抓拍等经验做法被全省推广。

除了开展机动车临时停车位标准化改造等工作,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在45个路口增设左转待转区,路口通行率平均提升10%以上。在29个住宅小区开展交通综合治理,新增内部停车泊位1257个,协调周边单位开放空余场地20块用于停车。在全市重要道口设立了66个劝导站,先后设置爆闪警报装置192处、封闭归并道口68处、安装信号灯和监控设施35处,在100个路口设置“右转警示区”标志。

“现在驾驶证考试、换领等也更方便,通过网上申领临时车号牌,在汽车4S店、二手车市场、保险公司、邮局、银行等地方就能拿到。”马先生说。去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在各县区设置2家大车考场、7家小车考场,22项驾驶证业务权限和20项机动车业务权限全部下放到各县区车管所,26项车驾管业务可在网上办理。(□ 史卫平   王波)

垃圾分类成为文明新风尚

“得知我们家入选‘光荣榜’,一家老小都特别自豪。”昨日,家住连云区四季花城小区的洪女士告诉笔者。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她每天都会带着垃圾来到小区的垃圾分类服务亭,督导员会现场对可回收垃圾进行称重、计算。“垃圾分类很环保,积分还能换生活用品,我们全家现在都习惯垃圾分类投放。”

“我把旧的书本,爸爸妈妈收的快递盒都收集起来,投到小区的可回收垃圾箱内。”连云区墟沟小学六五班李京孺同学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每周都会把积攒的垃圾投到小区分类垃圾箱中,家庭分类积分已经累积到2000多分,俨然成了一个分类小能手。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经过4年多的推广和普及,我市越来越多的市民像洪女士一样养成了垃圾随手分类的好习惯,小区的整体环境也得到改善,居民们越来越注重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整个城市也变得更加文明。

当然,这也离不开我市高度重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工作,始终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加大力度、集中落实。去年以来,全市已建成86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

值得一提的是,海州区去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居民生活垃圾碳中和”实践暨体验站建设试点,建成利玛国际等4个小区垃圾碳中和体验站,获得《中国环境报》的肯定并刊载。徐圩新区在环卫运营管理中心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结合多媒体、VR游戏、研习课堂等创意设计互动项目,引导广大市民树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

我市还将按照“十四五”规划的要求,在规划期内,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全链条的监管。在规划期末,全面完成城乡一体化的“全域、全量、全覆盖”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 张晶晶 孙淑莉 李江)

​将实事办到残疾人心坎上

新年伊始,家住连云区的重度残疾人李先生和往常一样躺在床上,等着四叶草助残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的到来。“头几年,连云区残联的工作人员说老李可以享受居家托养服务,之后便常有志愿者上门,为老李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做康复按摩,还推着他出去晒太阳聊天。我也能从日夜陪护中解放出来,外出打工补贴一下家用。”李先生的妻子感慨。如果不是党和国家政策好,家里哪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为像李先生这样的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是我市残联办理民生实事项目的缩影。去年以来,市残联针对残疾特殊群体所面临的困难,全面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于当年探索构建起以“居家托养为基础,日间照料为主体,寄宿制托养为骨干”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其中共为150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了居家托养服务,初步解决其生活问题,更解决了残疾人家庭在抚养或赡养、长期看护、治疗与康复等方面承担的巨大压力和困难。

同样感受到政策温暖的还有家住赣榆区的一级重度残疾人张露(化名)。丈夫早逝,前年底因车祸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没了收入后,张露的生活就更难了。“好在办理了残疾证后,每个月我可以领到残疾人的‘两项补贴’,资金直达银行账户,取用灵活方便,让我们母子的生活有了保障,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张露高兴地说。

笔者了解到,为切实缓解残疾人的生活困境和残疾家庭的生活压力,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不折不扣地送到残疾人心坎上,截至去年底,我市共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4350.05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828.75万元,惠及困难残疾群众5万余人。与此同时,市残联还继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体系,推动实施重度残疾人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和低保内残疾人及低收入农户重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政府代缴政策,其中为1万名重度和困难残疾人代缴养老保险。

“新的一年,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我们将立足工作实际,力促政策救助、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升级,努力将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迫切需求解决好,带领残疾人共建共享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说。(□ 伏广进 李杨)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