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战略性新兴产业让 “港城制造”更惊艳

古老的盐场竖立高大的风电机组,绵延上百米的碳纤维车间为它编织“翅膀”;镶嵌着光伏电池片的千亩鱼塘波光粼粼,洁白透亮的石英坩埚是光伏电池片最佳的“培养皿”……

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融合发展,一条上下游相互连通、彼此关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链正在形成,让“港城制造”更加惊艳。

能源供给清洁化呼唤材料加持。

近日,笔者来到赣榆区墩尚镇特色光伏基地“渔光互补”光伏电站,看到光伏电池板下鱼儿正在欢快地跳跃。“这个项目年发电量约7500万千瓦时,生产金梭鱼1000吨。”墩尚镇党委书记李杰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其中年发电收入约5000万元,金梭鱼收入1000万元,远高于之前单纯养殖金梭鱼收益。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约标准煤约2.38万吨。”

近年来,我市逐风追日的新能源企业不断深耕细作,它们的发展受益于我市新材料产业的突飞猛进。以光伏产业为例,光伏单晶硅必须基于石英坩埚才能“生长”,而东海县是全国重要的石英坩埚原料和生产基地之一。

在风电行业,这样的融合更加明显。“大功率海上风电叶片需要碳纤维助力。”中复连众负责人乔光辉介绍,中复神鹰为其提供了叶片“外衣纤维”。

能源是工业发展的“粮食”,材料是制造业进步的前提。我市通过打造循环产业链,将这两大产业有机融合,不仅推动了区域能源结构优化,还促进了彼此的发展。

本土新能源资源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在灌云华能发电风场,巨大的白色风机叶片随风转动。作为我市刚刚建成的发电风场,该项目的风机塔架由港城企业供给。“灌云是连云港风力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之一。”灌云县发改委主任刘先仙介绍,该项目首批装机单机容量为6.45MW,目前已成功发电63231千瓦时。

在“双碳”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用新能源装备供给区域能源,我市新能源制造企业也迎来了春天。目前,全市新能源规模企业已达39家,神舟新能源、太阳雨集团、中复连众、国电联合动力等一批企业在全国新能源产业中脱颖而出。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我市新能源制造业实现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13.88%。

伴随着制造业的兴起,一批材料企业开始围绕能源生产需求谋划转型之道。

斯尔邦是光伏级EVA重点的生产企业。近日,该企业宣布将引进冰岛碳捕捉技术,将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回收,生产出光伏面板的核心组件材料———光伏级EVA树脂,最终实现光伏发电生产环节的绿色化。该企业负责人白玮介绍,项目设计回收二氧化碳规模为每年15万吨,相当于15套大型石化装置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经过上下游一体化装置的深度加工,回收后的二氧化碳能够“变废为宝”,产出2万吨光伏级EVA树脂,这些材料可以生产5000万平方米的光伏膜。

从新能源装备或者材料生产的前端将绿色因子引入,让我市新能源产业更加绿意盎然。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10月,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包括核电)为423.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7%。其中,核能发电量为400.1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0.0%,占新能源发电量比重达94.5%;风力、太阳能、垃圾焚烧发电量分别为15.78、3.8、2.01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07.6%、14.1%和42.7%。(周莹 连发 高原)

总值班: 陈刚 曹银生     编辑: 张笑爽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