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米面油到龙虾烤串 外卖箱里飘出复苏的味道

□ 王文 王春明

【连网】 不用排队,便能“打卡”人气餐厅;不跑市场,海鲜也能送货到家。疫情期间,外卖经济火了,外卖骑手成为不少居民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今年25岁的跑腿小哥刘波,在疫情期间一天也没有休息。即便如此勤劳,受疫情的影响,干了一年多的他2月份经历了入职以来最艰难的一个月,收入减少了一半多。不过,随着春天的到来,疫情形势平稳向好,他又忙了起来。

“前两个月跑得最多的地方是超市和农贸市场,送的都是白菜、猪肉、大米、面粉之类的刚需‘硬货’。最近明显变了,大多是美食和休闲食品,比如龙虾、烤串和奶茶。”每天奔波在市民和商家之家的刘波感慨地说,从手中送出去的一份份外卖,他能够感受到港城人的生活在一天天恢复丰富、美好。 

接单多了,外卖丰富了

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这两天出门逛街的人多了起来,但外卖骑手依然穿梭在大街小巷,不停地奔波着。

昨天中午,在苍梧路一家饭店门口,停着好几辆带着外卖标志的电动车。穿着制服的小哥们匆匆忙忙提了打包严实的餐盒出来,准备送到客户家中。

“2月份接的单特别少,一天只有几单,很多商户都停业了,送的都是超市的生鲜和生活必需品。现在好多了,超市、饭店的单子我都接,一天能送30单左右。”等餐间隙,一位姓王的外卖小哥告诉笔者。

小王明显感觉到客户买的东西花样越来越多,疫情期间大多是蔬菜、肉类和米面油,而现在蛋糕面包、鲜花,各种特色美食应有尽有,下午还会有不少女孩子点奶茶。

对于这一点,刘波感受更深,疫情期间他简直成了送菜员,每天都跟蔬菜、猪肉打交道,客户动辄就要买三四百元的菜,甚至上千元的菜单他也接过,另外一类较多的单子就是送纯净水,偶尔特殊一点的需求就是送口罩和药物,让他感觉生活单调而又沉重。但进入3月中下旬以后,外卖单子慢慢变得丰富多彩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又重新回到市民的餐桌,“最近龙虾和烧烤单子明显增多,看来大家馋了,都好这一口。”每次听到客户说一声“谢谢”,他的心情就会变得很好。

当然,外卖小哥们也敏锐地发现了餐饮行业的变化,很多以前不提供外卖的商户开始配送了,甚至还包括一些五星级酒店。农贸市场也在转型,开始了线上配送,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骑手多了,竞争激烈了

外卖数据一头连着餐饮业,一头连着消费者,是一张反映复工复产和经济活力的晴雨表。外卖箱里的物品从少变多、从简到繁、从凉变热,外卖小哥的匆匆脚步里也“藏”着经济复苏的信号。大家都说,最困难的日子都熬过去了,相信一天会比一天好。

但是,外卖小哥们又有了新的担忧。刘波说,虽然最近每天的接单量比疫情期间有所上升,但现在接单比疫情之前要难一些,因为“僧多粥少”,一方面有的商户没有经受住疫情的考验倒闭了;另一方面,疫情以来注册外卖骑手的人越来越多。

疫情之前,刘波每天工作9~10个小时,一天能送40单。而现在他从每天早上6点就开始接单,忙到晚上六七点,也只能接30单,一单提成5块多。

也有人甚至觉得现在还不如疫情严峻期间好干,“那时候路上没人没车,感觉整条马路都被我承包了,送单效率特别高。现在路上又堵了,单也不好接。”小王抱怨,听说现在注册外卖骑手的人更多了,有专职也有兼职。众包属于兼职,门槛更低,时间更自由,根据接单数量获取报酬。疫情之下求职不易,像骑手这样没有什么门槛的工作很受欢迎。

外卖经济能否长久

疫情期间,我市启动应急响应,禁止饭店堂食,减少聚集风险。同时,一些外卖平台和商家推出无接触配送,最大限度地减少用餐风险,同时降低门店停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无接触配送的加持下,过去外卖配送的产品以餐饮为主,如今外卖的延展面变得更加广泛,“到家”产品更多元,除餐饮外,骑手们还承担起了配送日用品甚至部分医疗用品等物资的工作。外卖经济随之愈来愈火。

在采访中,也有个别骑手有点担忧,疫情过后,无接触配送是不是消失了?外卖经济能否延续增长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期间逆市上扬的外卖经济带来了新用户,同时加速供应链体系和物流体系的成熟。但流量退去后,行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有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以无接触配送为代表的外卖经济模式顺应了服务消费发展的大趋势,疫情结束后应该与传统服务方式“双轮驱动”,成为稳定和促进消费的新抓手。

此次疫情可能成为零售业发展的一个拐点,更多人习惯通过线上消费,更多企业意识到全渠道发展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当前无接触配送仍然缺乏相关标准和配套建设,在一些小区门口,货物到处摆摊、堆积,管理混乱。长期来看,无接触配送还需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服务标准、搭建无接触服务的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