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从近海走向远洋 祖孙三代见证燕尾港渔业发展变迁

【连网】  (通讯员 郑静)灌云县燕尾港是天然的渔业港口,海产品资源丰富,素有“黄金海岸”之称。今年26岁的林倩如出生于灌云县燕尾港镇的一个渔民世家,她的祖父、父亲都是燕尾港的渔民,他们一家见证了小木船捕鱼到现代化渔轮作业的转变,见证了渔获从国内销往国外的发展历程。

从近海捕捞走向远洋作业

新中国成立前,燕尾港仅是一个小渔村,连个码头都没有,当地只有12家渔民,加上后来从山东省日照市和原赣榆县过来的几家,也就是30来户,林倩如的爷爷林玉洪便是其中之一。

30来条木质小渔船按照潮水周期扬帆出海,来回需要十几个小时,捕回的鱼虾只有几毛钱几分钱一斤,仅够买点粮油烧草,渔民生活十分艰苦。除此之外,海上作业也不安全。对天气的变化,仅靠观看风云,凭着老经验来推测。一旦遇到突变天气,家人只能不吃饭不睡觉地站在海边焦急地等待,直到捕鱼的家人归来才能放下悬着的心。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渔民们也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1986年,燕尾港成立渔业捕捞公司,木质帆船改为机帆船,国家提供无息贷款购置钢质渔轮,林倩如的父亲林海亮这一时期的渔民得以从近海捕捞走向远洋作业。船上配备了无线电、安全防护等装置,从此,渔民作业的安全有了保障,产值产量也大幅度提升。

国家推动现代化渔轮装备再升级

随着国家对渔业生产扶持力度逐步加大,燕尾港经考察核定为国家一级渔港,国家农业部拨款和地方财政投入,建立了5000吨级渔港码头,设立10个泊位,可供10艘渔船同时停泊卸货。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燕尾港的渔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国家的支持给渔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广大渔民们的捕鱼装备日新月异:120吨的现代化渔轮,可以驶入浙江的舟山渔场捕捞带鱼,去渤海湾渔场打捞对虾。近5年,钢质渔轮更是迅猛发展,海边120吨至180吨的新船更是随处可见。与此同时,集体经济逐步壮大,燕尾港建立了多家海产品加工基地,单船产值产量由初期的一万多元增长到几十万元。

目前,燕尾港港口长期捕捞船只300余艘,涉渔人口6000多人,年产量12800吨,产值2.8亿元。

新时代“渔家女”萌生了新的想法

3年前,林倩如从盐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林倩如了解到国家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系列政策,便决定创业,就从自己家熟悉的渔业开始。

保存海鲜干货最古老的方法是直接晾晒,市面上很多海鲜干货采用这种方式。林倩如在传统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在燕尾港码头附近建立自己的工厂,生鲜10分钟便可送达,海产品经严格筛选,运用国内先进的流水线设备来进行清洗、烘干等一体化、自动化加工。采用40米的深井水反复清洗干净,再进行高温烘干,按照人体健康标准,根据产品的重量比例,科学添加食用盐成分。如今,产品已入驻线上电商,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目前市场中,海苔、紫菜很多,而纯海鲜产品品牌还很少,我们连云港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为什么不做自己的品牌?”视野开阔的林倩如,在去年6月成立公司,创建“心忆淼”品牌,从纸箱、胶带等都有自己的品牌logo,她要把“心忆淼”海鲜产品打造成开山岛红色旅游产品,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响当当的品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