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离开老家来港城带孙辈 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不同让老人难适应

【连网】(徐誉宁 陈瑾瑾)又到一年开学季,为了支持儿女们拼事业,不少居住在老家的老人在新学期来到港城帮忙照顾孙辈。有人说他们是“老漂族”,年老了才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其中43%的老人离乡是为了照顾晚辈。

在港城,这样的“老漂族”们并不在少数。来到陌生的环境,他们不仅生活不适应,而且在育儿观念上,两代人也未必能够一致。他们在含饴弄孙之余,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些烦恼和问题。专家表示,带娃老人在精神上缺乏慰藉,作为子女,应该多关心老人的心理需求,鼓励老人在闲暇之余找到发挥余热、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逐步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开心地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越来越多的老人为带孙辈成为“老漂族”

“妈妈,我们工作太忙了,你过来帮我们带孩子吧。”从去年开始,接到儿子召唤的杨贵珍便放下老家的一切,从安徽赶来港城帮忙照顾孙子。同样的,来自湖北一个小县城的李春丽,在儿子毕业成家、自己退休之后,也来到了儿子居住的港城,帮忙带孩子。如今,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忙照顾好孙辈,做好儿女的坚强后盾。

带着这个目标,杨贵珍和李春丽每天的生活安排也很充实。早上5:30起床准备早餐,7点多送完孙子上学后,再到菜市场买菜,之后洗菜、做饭,11点多准时去接孙子回家,中午12点准时到家开饭。下午1点多送孙子到学校,回来后就开始收拾屋子、打扫卫生,抽时间还要网上学习一下各种菜的营养搭配与做法,17点多准时到学校接孙子,接完孙子到家要继续开始为晚饭做准备,每天晚上几乎都得忙到九十点钟才能洗漱休息,第二天又开始重复前一天的工作。

笔者了解到,在港城,像杨贵珍和李春丽这样的“老漂族”不在少数。近日,笔者在新浦街道万润社区居委会的协助下,对该社区的居民家庭情况做了调查,结果发现,该社区8000多户居民中,为了照顾孙辈,有60%的居民请出父母亲帮忙。这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是“老漂族”,他们均是从外地或者县区赶来本地带孙辈。

生活习惯不一样

育儿观念有差异

“现在每天可以照顾孙辈,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一闲下来,我这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杨贵珍说,在港城生活一段时间后,三代同堂的喜悦劲儿过去之后,总感觉还是有些不适应。在老家,出门就是院子,不像现在居住在单元楼里,整天“不见天日”。来到港城,杨贵珍几乎谁也不认识,邻居们见了也只是打个招呼,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除了感觉孤独,两代人生活方式和育儿观念的不同也时常让“老漂族”们无奈。李春丽告诉笔者,因为居住的房子较小,也没有车库可以盛放琐碎物品,因此,儿子和儿媳常觉得一些东西没啥用了,想扔掉,但李春丽总觉得他们太浪费,不知道勤俭节约。有时候,李春丽甚至会将孩子们扔掉的物品再偷偷捡回来,被孩子们发现后,经常会闹得不愉快。

除了这些生活琐事,其实最容易产生分歧的,还得数育儿理念。因为对孙辈百般疼爱,看到孙子才上小学便报了很多兴趣班,李春丽总是在孩子被父母逼着练琴的时候心疼孙子。这时候,儿媳妇赵女士就会很不满,她认为孩子还小,本来对练琴没有那么多负面情绪,结果老人这么一溺爱,孩子就好像有了“底气”,沟通起来变得更难。除了这些,赵女士认为,因为婆婆对孩子的纵容,总是偷偷让孩子玩手机,如今孩子变得沉迷手机、电脑,这些都让她特别无奈。

专家

帮老人积极融入新环境

笔者了解到,除了杨贵珍和李春丽这样还处在适应期的老人,港城也有一些资深“老漂族”如今已经完全融入新环境,把港城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家住新浦街道万润社区的郝淑琴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笔者,她是辽宁人,今年67岁,从2003年起,她便抛开老家的一切来到港城照顾女儿。起初,她除了自家人,几乎谁也不认识,时常感到孤独和不适应。

“女儿总是鼓励我走出去,因为我在老家也是一个乐观积极的人,喜欢出门交朋友。”郝淑琴说,后来,她在女儿的鼓励下,开始主动出门与邻居沟通聊天,渐渐地认识不少同龄人。后来她又与所在社区建立联系,经常到社区参加活动。渐渐地,郝淑琴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如今,她不仅是万润社区合唱团的成员,还是万润社区“变废为宝”项目的负责人,每周她还会参加社区义务巡逻活动,这些活动平台都让郝淑琴每天过得很充实。

“为了丰富辖区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社区每周都有娱乐活动,很多老人特别是外地老人在闲暇时有了好去处。”新浦街道万润社区党委书记武静介绍,近年来,万润社区针对老人们的不同喜好,分别开展“红色小课堂”、社区合唱团、社区舞蹈团等活动项目,每周社区还会组织开展“捏面塑”“变废为宝”等主题活动,让老人们都能够找到感兴趣的活动,让老人们的业余生活不再孤单和无聊。

此外,对于外地来港城带孙辈的老人,在融入新生活方面,市老龄办相关工作人员王明波建议,年轻人应当尽可能多承担照料子女的责任,学会处理在对子女教育方法上与老人的差异。要为老人融入当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比如鼓励老人前往离家近的老年大学学习感兴趣的专业,因为老年大学招生是不分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的,只要女性符合50周岁以上,男性符合60周岁以上的均可报名参加学习,让老人在学习中有获得感,培养新的兴趣爱好等,成为快乐的“老漂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