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春梅
【连网】 港城最热的伏天,往往也是送水工们最忙碌的时候。日复一日,他们用自己的汗水,为居民家送去清凉。
付怀刚扛起桶装水送水
14日上午9时,“利奇马”带来的清凉依然关照着港城,加之天空云层较厚,气温不太高。在海州区海昌路鸿港花园小区内的克立林送水点,53岁的送水工付怀刚停好电动车,利索地搬起桶装水。
小小的电动车到了付怀刚这里,发挥着大大的能量。前面踏脚的位置,横着放下两桶水,上面又竖着放一桶,而后座恰还能再挤进一桶。整整4桶水,将近160斤。付怀刚跨上电动车坐下,双手扶着车把,前面竖着放下的桶装水正好依着前胸。
“南小区有两家要水的,宏荣置地小区有一家,新龙新村小区也有一家,这些零散的客户我一般就用这个小电动车送了。”付怀刚说,这算是比较讨巧的,三个要水的客户住得都在送水点附近。
160斤的桶装水加上170多斤的体重,载重300多斤的电动车,驾驭起来真不容易。付怀刚发动电动车,原本饱满的轮胎因为高负荷承载,明显瘪了下去。因为没有可以放脚的位置,他只能悬着双脚骑行。
今年53岁的付怀刚,灌南田楼人,1999年夫妻二人来到市区谋生。他从2006年开始送水,在这个行业里,已算“资深”。
“送水工其实是搬运行业里最累的。”做了14年送水工的付怀刚深知这一行当的艰难,“一般商场送货,或是搬家公司,都是多人作业,搬运也是点到点。我们这送水,全程都是单人操作,自己骑车搬运。”
9时30分,南小区一老式居民楼楼下。一路上乐呵呵的付怀刚撇了撇嘴:“最怕这种小区顶楼住户。这边的点式楼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楼,去年拆迁了一部分,现在还剩几栋,之前靠通灌路那排的几栋都是8层,我这一口气根本爬不上去。”
停稳车,付怀刚双手猛地拎起一桶水,甩到左边肩膀上,手臂上瞬时青筋毕露。走进底楼单元门,付怀刚吸足一口气,向六楼进发。走到三楼,明显感觉到付怀刚呼吸加重,步伐变慢,从五楼上六楼时,他的身体开始摇摇晃晃。
“有人在家啊,来送水了。”付怀刚喘着粗气,敲着门。拿好交还的空桶,付怀刚下楼的姿势有点怪:双脚直直地踢出去,仿佛一级一级跌落到台阶上。
“这样省力,其实手臂不累,关键是腿和腰,这爬到顶楼,感觉膝盖都被掏空了,酸溜溜的。”付怀刚擦擦眼角的汗珠,继续去往下一家送水。
付怀刚每个月的送水量在2000桶出头,他有大中小三辆车,小电动车灵活机动,一次可装4桶水,电动三轮车装水不到20桶。他还有一辆小汽车,一次可装60桶,一般给单位、企业送水,他就选择开车。
“客户在家的时间才能送水,我们一般早上7点多开始工作,晚上7、8点才能下班。中间基本没有休息,中午饭草草地吃点就接着送水。”付怀刚说,干上送水这一行,就没想过过轻松的日子,一年365天,只有大年三十、正月初一能休息两天,其他时间风雨无阻、随叫随到。
付怀刚将收回的空桶摆放好
每天行程60到70公里,送水60到70桶,如果平均送一桶水要爬三层楼,那每天最少要爬180到210层楼。干上送水这活儿,就注定了要终日与汗水为伴。
因为想多赚点钱,付怀刚代理的这个送水点就他一人,早年间倒是雇了一个人,后来为了买房还房贷、供孩子上大学,他就开始一个人起早贪黑地干。
但是付怀刚不觉得累。“大女儿徐州医学院毕业后回了灌南县城医院工作,小女儿刚刚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师范学院的古筝专业。”付怀刚说,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人成才,他送水再累都值得。
“苦点累点没什么,就怕客户不理解。”付怀刚说,有些客户觉得送水工是一份卖力气的活,颇为瞧不起;有些客户觉得自己花钱了,你就得按要求做,稍微迟一点就会不停地打电话催,送到时还挑刺地说:“怎么这么晚才送来,以后再这样就不喝你们的水了。”
临近上午11点,闷热感越来越明显,暑热像一张大网笼罩在城市上空。接到要水电话的付怀刚,这次推来了电动三轮车装水,他要去海州开发区送水。长年累月的重复劳作,付怀刚不到10分钟就装好了16桶水,跨上三轮车,很快消失在道路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