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董政:大国重器——港珠澳大桥上的“灌云身影”

【连网】  (记者  史卫平 通讯员  夏兴俭 实习生 马书博)7月9日,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布的一组数据,今年1月至5月,港珠澳大桥双向总车流约65.75万车次,经大桥往来旅客约1093.47万人次,其中,穿梭巴士通行21.8万班次、运送旅客738.8万人次,自通车以来未发生人员伤亡安全事故。这座于2018年10月通车的大桥,作为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参建人数超过万人,其中,灌云人董政留下了不可或缺的身影。

港珠澳大桥于2009年开工建设,大桥的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是全球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岛隧工程就成为整个工程的关键之关键。

董政就是这个关键工程项目——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专业副总工程师。出生于1983年的他告诉笔者,他的老家是灌云县原向阳乡(今属伊山镇)彭洼村董庄人,2001年从原杨集中学考入南通大学,2007年加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现为高级工程师。“刚来到这个项目时,我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出生。中交(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的很多工程师从刚毕业到谈恋爱、结婚、生子,都是在那几年里完成的,所以,我们对港珠澳大桥有种特殊的情感。”

对于自己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承担的角色,董政很谦虚。“我们工程师的工作都是在总指挥、岛隧项目部总经理林鸣的领导下进行的,如果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言语中,这位“80后”对能加入这项国家工程的建设很自豪。“我们赶上了新时代,就得用青春和智慧创造新辉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董政说,对于海上的交通工程来说,其实最简易、也最省钱的方式就是架桥。“但珠江口、伶仃洋上为什么我们不能光架桥?除了珠江口上有一条国家级、世界级的战略航道外,港珠澳大桥的桥位所在海域又紧邻香港机场,出于安全考虑,我们就得启动海底隧道,但海底隧道你说建总不能两头没有依靠地就在水下埋沉管吧?这样就得建人工岛,所以‘桥、岛、隧’三大块缺一不可,难题和挑战也就不得不面对。值得自豪的是,我们现在拥有了很多独步全球的技术和装备。比如,负责沉管最后接头吊装的‘振华30’,那也是这项‘大国重器’的全球首秀。”

2018年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从太平洋上灌入人工岛的海风,拂动着建设者的自豪、喜悦,飘荡在天南海北的畅意抒怀,向全世界宣告奇迹的诞生。历时9年,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全线贯通。一桥连三地,碧海变通途。

“称它是世界第一桥毫不为过。”董政回忆,从2011年起,自己就一直坚守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一线,7年的岛隧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认识、探索、总结,先后参与了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工厂建设、世界首例曲线沉管工厂法预制工艺研究与应用、岛隧工程技术成果管理等相关工作,正是在“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工厂管理理念指导下,他和同事们共同参与打造了世界上最好的沉管预制工厂。

去年,董政获得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管理类)”荣誉称号。荣誉背后,是董政多年来刻苦钻研取得的累累硕果。在最近5年的时间里,他先后获得国家专利16项,正实审专利11项,共27项(排名前三的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国家级工法1项,省部级一级工法3项,编写专著1本,参与编写技术类书籍10余本。

头顶“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功臣”的光环,董政的目光又瞄向了下一个目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又将会有一项新的“世界奇迹”在他手中幻化而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