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从传统物件到精神深处 嫁妆见证美好生活

【连网】(王文 王春明)林语堂说:“结婚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举动。即便在最偏远的未开化处所,那里的男女,依然必需透过结婚的仪式,始能营其共同生活。” 改革开放40年来,女方的嫁妆不断改变,清晰地反映出我们的经济条件、物质文化追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身边的人,讲述他们结婚时嫁妆的故事。通过采访,让我们一起感受这40年的发展。gb28乐活周刊d

东海县牛山街道商贸大世界居民李翠英,今年66岁了,上世纪70年代末,她和丈夫张万顺喜结连理。结婚陪嫁以木箱为主,里面还放了不少钱,直到现在,这些物品还摆放在家中并一直使用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是,当年的嫁妆里,李翠英还有一台上海牌缝纫机,李翠英回忆说:“当年哥哥在杭州当兵,还是他专门从杭州给发过来,在当时也算稀罕物,我们这边的人都没见过,听说大概是150元吧。”

gb28乐活周刊f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石湖乡小尤塘村刘昌霞,今年56岁,是洪庄镇卫生院的退休护士,1984年她和丈夫喜结连理。结婚的嫁妆里,除了当时特别流行的木箱子、五斗橱、高低电视柜,最让人羡慕的还有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想当年,一个村子里,谁家要是有电视机,那肯定是让人激动得不得了。”刘昌霞想起当年结婚时,村民凑在一起羡慕地看着她的嫁妆时,内心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丰厚的嫁妆开始在乡下逐渐流行,城里的嫁妆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木质橱箱已经渐渐变成各类家用电器。牛山街道光荣巷居民穆敏,1988年和丈夫结婚。那时的她也算时髦的人。结婚那会儿,还专门穿着红色的衣服和丈夫肩并肩拍了张彩色结婚纪念照。嫁妆里,除了流行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洗衣机、电视机外,还有大型的沙发、餐桌以及各类金银首饰。为了赶时髦,上世纪90年代初,穆敏还和丈夫专门到婚纱影楼补拍婚纱照。

进入新世纪,大家的钱包鼓了、物品也更丰富了。谈起女儿张苏林,穆敏说,“女儿1989年出生,2015年她结婚时,我们给她陪嫁了一套260平方米的别墅、一辆车,还有25万元现金,金银首饰好几套。现在物质水平那么高,即使陪嫁得再丰盛,也不见得女儿会喜欢,不过,做父母的就这点心思。女儿出嫁时也是赚足了眼球,她是一名电视主持人,虽然也很有个性,但对于我们的这番心意,也孝顺地接受了。”

gb28乐活周刊g

物质生活丰富的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不再刻意关心嫁妆、彩礼的样式,更在乎这个过程对彼此的意义。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陆海霞,家住牛山街道和平路晶城大院小区。大学毕业后,在石榴街道上班。2000年她和丈夫拿着当月的工资,搬到单位盖的小平房里就算结了婚。陆海霞说,“那时候想法也简单,把嫁妆、首饰都看得很淡。就是有情饮水饱的那种,觉得只要两个人相爱,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结婚18年,我们靠着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子,买了车,日子平淡而充实。直到现在我还是相信爱就是力量,爱就是我最好的嫁妆。”

gb28乐活周刊e

同样是追求精神境界,但做法却更新颖。家住牛山街道贯庄新村的刘雪静,是个十足的90后裸婚一族。不愿意受形式束缚的刘雪静大学毕业以后,就在县城一家企业上班。“什么嫁妆不嫁妆的呀,多么俗气,并且有了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我们打算一起出去旅游做义工,来纪念一下我们的婚姻。”最后,在自己的强烈要求下,刘雪静和丈夫不要双方父母一分钱,也没拍婚纱照,领了结婚证,请几个亲戚朋友吃个饭,带着一份执拗就奔走在义工的路上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