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袁春梅 高建锐 孙一文 文/图)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被称为“生命的馈赠”,这些志愿者们为了他人生命的延续、为了医学事业的发展,把自己的遗体器官无偿地捐献出来,这是一种大爱。近年来,港城不少人凭着一份爱心和信念,选择将遗体器官捐献,感动着身边的很多人。但笔者调查发现,相比提出遗体捐献申请的人数而言,真正实现捐献遗体的人数很少。这样的反差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清明前夕,市红十字会在青龙山组织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活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学生在给捐献志愿者献花。
■ 生命的最后,他们选择另一种方式存在
在青龙山公墓有着这样一个纪念园,5米高的五莲红石纪念碑上刻着“遗体捐赠纪念碑”字样,在纪念碑的右侧设置了一面纪念墙,墙上刻有遗体捐赠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了一份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一个名字背后都牵动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心。
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在纪念碑前给捐献者鞠躬。
纪念碑前,老人丁保东默默地站立着,注视着碑上老父亲的名字丁云章,一旁的妻子早已泪眼模糊。“老父亲临走前,总是念叨单位有东西,但是一直没告诉我们是什么,后来翻看档案才知道,老父亲早在1996年就签订了身后遗体捐献申请书。”丁保东告诉笔者,看到申请书的那一刹那,他有点愣了。
“父亲是一名老党员,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团结友善,要无私奉献,我知道他是想在生命的最后,把自己奉献出去,为国家的医学事业作贡献。”丁保东老人回想起父亲这一生,他们兄弟几个都很敬佩,最后完成了老父亲的心愿。
“1996年,那会儿国家刚提出鼓励遗体捐献,丁云章作为党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遗体捐献志愿写入档案,几十年后,老人临终前嘱咐孩子他还有事要完成,这样的觉悟很难得。”当时负责遗体接收的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遗体捐赠中心老师王凯说,去年,学校遗体捐赠中心共接收了6例,老人是年龄最大的一例。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选择,选择身后将遗体器官捐献,怕是最难的。馨儿(化名)是我市年龄最小的遗体捐献者,仅有两个月。在孩子意外去世的那一刻,孩子的家人选择了联系市红十字会,捐出了孩子的遗体。
■ 志愿者真正实现捐赠不容易
76岁的张兰和78岁的刘强国是一对老夫妻,就在去年底,这对老夫妻做出一个决定———遗体捐献。“我们俩都是外地人,在连云港工作多年后在此安家,几个孩子全在外地工作,我们都很想得开,人死后烧了也就是一堆灰,不如给国家作点贡献。”老夫妻俩想法一致,意志坚决,终于说服孩子签了字。
目前,港城登记在册的遗体捐献志愿者有60余人,这个数字不算多,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登记过的志愿者都能在最后实现真正的捐献。因为从申请登记到最终实现捐献,其间都存在很多“变数”。
在市红十字会,笔者翻看了连云港市志愿捐献遗体申请书,在这份表格里,除了申请人填写相应的基本情况,还需要申请人直系亲属的签名。“表格发出的很多,真正能再反馈给我们的不多。”市红十字会赈济部副主任刘庆表示,虽然申请的流程不复杂,但是直系亲属都同意是一个比较难过的坎儿。在“直系亲属情况”这一栏中,捐献者需要争取到自己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等多方面的同意,最终才得以完成自己捐献申请表的填写,只要有一个亲属不允许,捐献志愿者都无法实现其捐献的愿望。
今年67岁的秦阿姨身体很好,早在多年前就想到了要在百年之后捐献自己的遗体,为社会献出自己的最后一份力,但女儿却极力反对,老人最终只能放弃了。在刘庆看来,儿女的反对她是十分理解的,越是亲属多的,意见必然更加不好统一。家庭成员几乎全部通过,仅有一位不同意签名的情况,他们也见过。
在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中,笔者看到,有年迈的夫妻,有母子,有年轻的学生。每一个决定捐献遗体的志愿者,在下决定之初,必然有着许多的想法,他们满怀激动,甚至是冲动,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邻居的劝说,都有可能让捐献志愿者改变初衷。
“捐献者过世后,也会有很多执行者最终选择反悔。”刘庆介绍,按照常规的流程来看,执行者是否完成捐献工作,全凭捐献者家属的意愿。捐献者过世后,由家属主动联系红十字会和接收单位,前往所在地进行遗体接收,但这其中就有着很大的困难。同意与否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家属未能及时联系,此前所做的工作也就都白费了。
■ 把爱传递下去,还需要更多支持
我市遗体捐献工作起步于2006年,2009年实现第一例遗体捐献,但是直到去年才有了很大的突破。去年,共接收5位意外事故逝世志愿者捐献器官,接受志愿者捐献遗体6例。器官、遗体年度捐献的数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为什么在去年港城遗体器官捐献有了一个质的改变?刘庆坦言,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落户港城以后,学校在2014年11月成立了红十字遗体接收站,在市红十字会和学校的紧密配合和沟通下,遗体组织捐献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改善。这几年,康达学院依托学生志愿者,深入县区乡村宣传开展遗体器官捐献常识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了解到遗体器官捐献常识。
特别是去年5月份,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申请到中国红十字总会的2016年彩票公益金遗体宣传项目———《遗体组织捐献宣传与调研》。经过精心的筹备,于当年6月7日组织省市红十字会专家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召开了全市红十字会系统关于遗体组织捐献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班。之后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康达学院遗体捐赠中心成功接受6例志愿者遗体捐献。
虽然这些志愿者敢于打破习俗捐献遗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医学教育和研究中人体解剖学标本过于紧张的状况,但遗体捐献数量缺口仍很大。
“医科大学是培养医生和医学科研人才的地方,而解剖课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离不开遗体捐献者的支持,对社会而言,遗体捐献对社会医疗卫生事业有着极大的贡献。”康达学院遗体捐赠中心老师王凯介绍,学校人体解剖学标本非常紧张,此前人体解剖学只能利用标本操作,2014年朱甜甜是他们接受的第一个遗体捐献者,目前一共有7例。但是相比教学实际情况,供体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看着纪念碑上捐献志愿者的名字越来越多,在缅怀这些捐献志愿者时,我们也呼吁给予在世的捐献者家属更多的尊重和关爱,传递社会关爱和敬意。“面对遗体、器官捐献,我们常说要转变观念,其实不仅需要捐献人和家属转变观念去行动,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转变观念,少一些非议,少一些冷眼旁观,营造尊重捐献者的社会氛围。”刘庆说。